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面对学生的过失,切忌简单、粗暴、冲动,而应持克制、忍让、宽容的态度,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这就需要多一份“慈母心”。
记得那是去年的一天,学校定于上午第二节课在我班举行语文观摩课,执教人正是我。我刚抬脚跨入教室,便被门头上方垂下的一段电线给挂了一下。教室内立刻爆发出一片笑声。经验告诉我,这肯定又是哪个学生的恶作剧。此时,坐在教室后面的10多位领导、教师紧盯着我,看我如何“收场”。我定了定神,沉稳地走上讲台,拢了拢挂乱的头发,然后笑着说:“同学们看到了,今天我们是在‘戒备森严’中上课的!不是吗,门口都拉上了一道电网!”教室内立刻又响起了一阵笑声,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得到了缓解。结果,这堂课上得很成功。下课后我并没有追查恶作剧者是谁,可是到第三节上课时,我发现电线已经接好了。
班主任的“母爱”不仅体现在校内及课堂上,更应随时随地播撒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有一年假期,我从一个学生家门前经过,突然听到紧闭的门内传出学生的哭嚎声及其父亲的打骂声。我止住脚步仔细听个究竟。原来是我们的学生。这学生在班内是“刺头”,经常惹事生非,无心学习,正面的批评教育他总听不进。我意识到这也许是转化他的好机会,于是我敲开了他家的房门。其父见到我很吃惊,我忙说:“今天我特意来报告你孩子在学校取得的进步!”我谈了该生的优点,如体育成绩好、热爱劳动等,并指出家长不应以打骂代教育。接着我拉起了跪在地上的学生,这时,我分明看到了学生对我感激的目光。新学期一开始,这位学生便向我交来了各科假期作业及一本日记。以后。他奋起直追,终于成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
我常常想,一个常怀“母爱”之心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啊,播撒进学生心田的关爱。学生又怎能忘记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
总之,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容易亲近的人。对学生严于要求和宽容大度都是出于一个共同的教育目的,二者并不矛盾。严而不苛刻、慈而不溺爱、宽而有限度,是我们当代班主任的工作原则及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