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或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怎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并善于质疑问难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也就是说,儿童具有爱提问的特点。一个孩子,在生活中会对他的父母提出若干个为什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为什么他就不能呢?我想,不是他不能,而是他不敢。
在不少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处在课堂的中心地位,不仅决定着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学,而且以统一的标准评价具有差异的学生,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地学。长此以往,必将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哪里还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方式,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而要想形成这种课堂氛围,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无论何时何地都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决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幼稚而取笑他。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的允许争论,老师错了欢迎提出意见。课堂上老师要始终面带微笑,要让每个学生敢问而无后顾之忧。每个班级都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要特别关注课堂上欲举又放的小手,亲切地注视他(她),微笑地鼓励他(她),使他(她)能大胆地站起来,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这样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精神饱满,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
二、激发质疑问难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学习发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探索的内驱力,才会去思考,去发现。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成就感,使他觉得自己提问是件了不起的事。
记得我刚开始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时,学生几乎从不提问,我给他们讲大科学家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借以说明发现问题的巨大作用。并经常对他们说,“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学生是好学生,能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更是好学生。”当第一个学生向我提出他读了课文产生的疑问时,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在课堂上用了整整三分钟时间来表扬他,全班同学都向这个学生投来了羡慕的眼光。渐渐地提问的学生多起来了,渐渐地学生的提问不再光是为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羡慕的眼光,他们已经养成提问的习惯,已经从“带着老师的问题读书”向“读出自己的问题”转变了。
三、教给质疑的方法
学生有了质疑的兴趣,养成了质疑的习惯,但在质疑的开始,他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词语的意思、句子的意思。这时就应该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1 初读课文时,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教学《晚上的“太阳”》一文时,由于课题比较新颖特别,本身似乎就存在着矛盾,“晚上”怎么会出“太阳”?因此我在出示课题后,就引导学生去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略作思考,纷纷举手:“晚上只有星星和月亮,怎么会有太阳呢?”“课题应该叫晚上的月亮才对啊。”学生阅读的欲望被刺激起来,教师这时顺势要求学生读了课文后再来讨论,学生读书的效果也就非常明显了。
2 细读课文时,对段落的中心进行提问。如《鸟岛》一课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6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这句里的中心词是“最热闹”,可以让学生围绕“最热闹”来提问,“为什么这样说6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呢?”“从哪儿可以看出6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后,教师无需再作讲解。学生自己探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既扩散了学生的思维,又能帮助学生背诵课文(因这篇课文要求背诵)。
3 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有疑问的地方发问。如《欢乐的泼水节》—课,在学习第二小节时,课文中有—句话“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这里可引导学生提问,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学生提问:为什么人们身上湿淋淋的,脸上却笑开了花?通通讨论,学生明白了泼水廖裱示的象征意义。
总之,只要教师给予学生问的权利,创设问的氛围,指点问的路子,就能打破“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局面,就能养成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