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87

[ 武晓瑛 文选 ]   

想.画.品

◇ 武晓瑛

  一、读诗要会想诗
  
  古诗词的特点是语言精炼、含蓄,而传达的信息却非常丰富。它高度凝炼了时间、情节、情感。我们读古诗词首先要对省略的部分加以想象扩充,使凝炼的时空延展、情节生动、情感丰富,从而达到直观形象和重建意象。通过想象,还可以把诗中的一些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组,形成一幅特殊的画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
  如温庭筠的《忆江南》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辉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藐洲。
  这首词生动刻画了一个盼夫归家的妇女形象。开头一句“梳洗罢”就让读者产生无尽的想象。我们可以想象妇人一早起床,兴冲冲地梳洗打扮,可以想象装扮的细节,为的是迎接盼望已久的心上人。“独倚望江楼”,一个“独”字让人想到妇人的形单影只,盼夫心切;“过尽千帆皆不是”,可以想象妇人的望穿秋水不见君来的怅然若失之情。想到这里,词的情节、感情,已像大屏幕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好似读了一篇凄美婉转的爱情故事,让人肠断心迷。在想象的过程中,意象得以重建,内容得以表述。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我们可以把“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在异乡的道路旁、枯藤缠绕的古木枝上停栖着黄昏阳光照耀中的一只乌鸦,想象出一幅凄瘪寂寞的画面。又把“小桥、流水、人家”三组意象进行想象,蜿蜒的流水,轻巧的小桥,炊烟袅袅的农家,想象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温馨画面。两幅画面在脑海里形成对比,怎么不让读者感受到—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断肠”之痛呢。
  因此,想象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
  
  二、读诗也可画诗
  
  “画诗”其实是“想诗”的延伸。我们经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诗画是一家。画如诗,诗也如画。我们欣赏一首优美的古诗词时,往往被它的意境所陶醉,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们不妨把头脑中展现的画面用笔描画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想象,从而加深对古诗词意象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如自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教学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脑海中想象的内容变成一幅幅可视的画面。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意象勾勒出—个轮廓,在此基础上学生借助各自的想象给物象加工,如给清清的流水加上细浪,细细的柳条加上新芽,还有姹紫嫣红的花朵、青翠的小草等。最后在画面旁注上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画想象细节,自己说—说、写—写,让诗词更生动形象。如:弯弯的枝丫上,嫩绿的时叶中,两三只羽毛细密的黄莺,它们不时转动着脑袋,唱着欢乐的赞歌;点点细草,喝足了水,憋足了劲,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似的往上长……学生通过对画面的勾勒加工,自然能感受到诗词内容的丰富多彩,感受到诗人笔下春天的绚丽、可爱,真正领悟到诗词的意境美。
  
  三、读诗得会品诗
  
  《美学原理》中谈到了“品”。一首美妙的诗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读时,可“品意境、品语言、品手法”。
  第一,品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是物与我,情与景的交融。如陶渊明的《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勾勒出一幅自然恬淡的田园风光画。画中,作者归隐田园、向往自然、纯朴的感情就融于景中。我教学生品意境,动手画诗。通过画诗,学生们就能体会到诗的意境了。理解通过画面来表现,画中渗透诗意,二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不知不觉中,学生们既领会了诗意也感悟了诗的意境。
  第二,品语言。古诗词的语言凝炼、富有表现力。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字,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千锤百炼语言的功夫。读诗,认真地咀嚼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精妙,比如“僧敲月下门”的“敲”,“春风叉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而这种妙处体昧获得的过程就是品语言。
  第三,品手法。诗词中往往运用一些手法来含蓄表达作者的情感志向。
  1 对比衬托。为了突出某物和事而用其他物和事作为对照。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
  2 借助修辞。诗词常用修辞手法。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
  3 托物言志。借写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借写落花来写自己的报国之志。
  4 运用典故。古诗词中也常用典故。如苏轼的《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的感情。
  5 虚实结合。虚,多指空灵、超脱;实,则指真实具体的描绘。中国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脍炙人口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灵活运用了这—手法。
  总之,读赏古诗词三步曲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想诗是为了理解内容、体会意境;画诗是进一步深化理解;品诗则是在二者基础上升华为理性鉴赏。

想.画.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