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界有一个共识,即一个学期只读二、三十篇课文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语言发展、精神成长需求的,因此,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补充。据专家研究: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对于小学生的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要完成这个阅读量不想点办法是不行的。在近年来的教学中,我尝试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称之为“课内拓展阅读”。“课内拓展阅读”就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获取信息的触角向外延伸,让学生多读、博读,以课内教材带课外读物,以一篇课文带出多篇相关材料,并辅之以读书方法指导、读书效果评价。其目的在于保证学生的阅读量,通过拓展阅读使学生对所学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精神,让学生每一堂语文课都感到充实、快乐。
一、课内拓展阅读的内容
1 与课文作者相关的文字。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入了许多名家名篇或新锐作家的文章。这些作家往往有多篇有影响的作品,学过一篇课文后,我向学生推荐这位文章作者所写的其他文章或书籍,苏教版教小学十二册涉及上百位古今中外的名家,如李白、杜甫、施耐庵、罗贯中、鲁迅、冰心、郑振铎、冯骥才、季羡林、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把这些著名作家的其他文章推荐给学生,并在课堂中给学生安排一定时间阅读,无疑是向学生打开了另一扇门,学生从这扇门,走向新颖神奇的世界。例如:教学冯骥才的《快手刘》后,我给学生补充阅读冯骥才的另一篇文章《泥人张》。学生阅读有趣的文章,不仅能感受到作家语言的精妙,更能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
我听过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教学结束时,他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冰心关于赞美母爱的文章以及一首童诗《雨后》,让学生阅读。冰心爱孩子、爱母亲、爱天下所有美好的事物的高尚情操震撼了学生,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2 与课文主人公相关的文字。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有关历史、科学、文学名人的故事,学生在学过课文后往往流露出想更多了解这些名人的强烈愿望,这时,教师适时向学生推荐这些名人的其他故事,学生的阅读热情会比平时阅读课文高,效果更好。例如学过《卧薪尝胆》后,学生对越王打败吴王夫差后的结局很感兴趣,我及时提供有关阅读材料,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潜在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学过《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学生对法布尔这个人物充满好奇与敬仰,此时,我趁热打铁,从《昆虫记》里选择一段,让学生阅读。法布尔用美妙的语言描绘的昆虫世界,让学生同样痴迷。像这样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阅读,一定是最有效的。
3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学生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目标是积累知识。我们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当满足学生对未知的渴求。我在课堂教学拓展阅读过程中,根据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遇到的障碍,把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语文知识、百科知识)进行梳理,作为拓展阅读材料相机推荐给学生。我曾经给学生补充过很多文章,一类是关于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例如《几个第三声的字连读时怎么读》《“啊”用在句首时声调有哪些变化》《“必须”和“必需”》《长城东至哪里为准确》《怎样理解“鹅,鹅,鹅”》等;另一类是关于课文中的百科知识,例如《常见的候鸟》《千姿百态的菊花》《世界第一运动——足球》《中国京剧》《莫高窟被掠夺的文物知多少》《(二泉映月)在国际乐坛》等。
4 与表达方法相关的文章。有些课文段落结构和表达方式具有代表性,我选择与课文相似的文章,组织学生阅读,能使学生切实掌握这种表达方式。郑振铎的《燕子》和高尔基的《海燕》两文,都是描写燕子,却各有侧重,前者描写燕子的可爱,后者歌颂海燕的坚强勇敢。侧重点不同,写法就会有所区别。前者笔法细腻,意境优美;后者淋漓豪放,气势磅礴。若将两文放在一起,更能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选择诸如此类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认识各种表达形式的不同作用,懂得恰当地选择写作方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道理。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培养分析比较能力,也能让学生学会写作方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二、课内拓展阅读的实施
拓展阅读的课内实施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择时进行。
1 教学开始前铺垫读。“铺垫读”就是在学习课文之前介绍背景材料。教师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储备,预先准备相关的背景材料,在课文学习开始前组织学生阅读,这将成为—个“台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虎门销烟》之前,我准备了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材料,其中涉及清朝政府的腐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卑鄙以及鸦片对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毒害,还有“东亚病夫”的来历以及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签定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内容。知道了历史背景再来学习课文,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群众为什么这么激动。为什么称这一次举动为“壮举”。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获取的知识是系统的,获得的情感体验是深刻的,语言的积累也是多层次的。
当然,铺垫读的内容还包括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作者小时候的故事等。
2 教学过程中补充读。教材中往往有些课文留有“空白”,还有一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而这些地方,是不可以忽略的,它往往会使学生生出疑问,希望进一步探究,对此教师必须有备而来。我们不妨把这些地方看作是可以再度创作的空间,及时补充相关的阅读材料,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成长的需求。例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学生完全能通过琢磨课文语言,感受艄公的胆大心细、技术高超,但是,对于生长在内陆的孩子,却从没有见识过“羊皮筏子”,而且这种东西居然还能载客渡过汹涌的黄河,因此,学生都会提出疑问:“羊皮筏子”究竟是怎样一种神奇的东西?这正是教师备课时就应预见的。于是,教学进行中,我指导学生补充阅读《羊皮筏子漂千年》,了解羊皮筏子的制作以及艄公在黄河之上如何掌握技巧以安然渡河。学生读过补充材料后,对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的疑问豁然开朗,对艄公“技高人胆大”感受真切。
3 教学结束后延伸读。延伸阅读能很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课文学习结束后,可以针对课文内的某一点或几个点向学生推荐有关的材料进行泛读。如学完《九寨沟》后,学生有疑:九寨沟在四川,怎么会有“藏族”人居住?他们跟西藏的藏族人民有何关系?针对这一点,教师提供补充阅读材料,因为这一内容并不是教学重点,所以可以安排在课文学习结束后进行。学生因探究课文而有疑,教师因钻研教材而有备。在实施预设中,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内,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这样的延伸阅读,必将延伸到学
生的日常生活,因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三、拓展阅读的方法指导
因为把学习课文的一部分时间用来拓展阅读,这就要求教师更不能放任学生自读,当然也不能过于干预学生,把教师的阅读感受强加给学生。在实践中,我很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我先后训练学生的速读与概括能力,教会学生精读重点段落,结合关键词的理解揣摩人物特征或优美的词句背后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知道要根据需要学会选读,无充足时间读书时要学会浏览,对重点篇目要学会精读。为了积累语言要学会摘读,还将一些当前颇受读者欢迎的阅读方式介绍给学生们,引进课堂拓展阅读,以求在较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
1 立体阅读。是指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不仅要求知道文章说了什么,而且还要探究作者是怎样来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等诸多问题,让学生比较均衡全面地吸取了文章的各类信息。
2 错序阅读。指有意识地不按阅读材料的顺序而进行的阅读。或者先读文章中有兴趣或有价值的段落;或者随意前后交叉阅读,无一定成规。由于无规则阅读摆脱了作者融入文章中的思维定式,使文章的任何一部分都可能成为孕育学生创造性阅读的“酵母”。错序阅读一开始就使学生的思维有充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易引发学生新的理解和新的见解。
3 比较阅读。就是把与教材相同题材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性的阅读,从语言的表述、情感的抒发、作者的观察点以及切入点等方面进行对比读,以求得最大的收获。
4 角色阅读。引导学生带着肯定或否定、褒或贬的倾向性态度进入读物所创设的情境。这样,学生更易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他们的体验将更加深刻。
四、读书动笔墨
大量的阅读信息,学生在短时间里很难及时消化,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必要的记录。低段学生要求摘抄好词佳句,中段学生除了要摘录好词佳句,还应逐步教会他们品词析句,高段学生要写读后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就动笔、不动笔墨就不读书的习惯,养成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的习惯。
当然,课内实施拓展阅读教学还应注意几个问题:1、明确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突出拓展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这是关系拓展能否成功的一个前提;2、注重补充阅读与教材的衔接,这是体现语文拓展式教学有无深度的一个关键;3、把握文章特点,达到举一反三,这是体现语言拓展式教学是否符合素质教学的一个内在核心。
教育学博士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可见,任何人的阅读,首先是个性化的阅读。教师的指导,无法替代学生自主的阅读。如果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视角只关注到课本与课堂,那就有可能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天性,也剥夺了其发展的权利。作为教师,我们应做最大的努力,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时间与空间。
使学生想读,教学生会读,让学生多读,最终达到尽可能读好的目标,这就是课内拓展阅读的真正意图。我想,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这必将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动,“课本加非课本”的课堂机制也一定会建立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