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48

[ 杨秀红 文选 ]   

浅谈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 杨秀红

  去年我参加了市语文“同题异构”教学研讨课,执教《母狼的智慧》一文,课后,同行给了我比较高的评价,说“这才是一节真正的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针对“语文味”我想谈谈自己一些浅薄的理解。
  首先,语文课的语文味在于要让学生品味汉语言的韵味。一部《红楼梦》,传递出多少文学与文化的内涵,但如果把这部书的标题改成《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几千个日日夜夜》,那我们给学生讲这部书还有语文昧吗?这样的文字是给那些生活无聊、想猎奇的人学的。同样,一本书应该定价30元,出版商偏偏要定成29.99元,这样的数字游戏就是商业味,是商人们在生意经课堂上学的。而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上出的是语文味道。
  在语文课上品味语言的方法就是朗读。我听过一节公开课,从上课开始至45分钟结束,一篇不太长的课文,老师硬是没让学生朗读,一遍也没有读。一个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如何让学生真正品味出语言的美呢?不读,如何能知道《再别康桥》那优美的节奏?不读,如何能体会《周总理,你在哪里》的那种深情的呼唤?语文课,就要让学生读。读懂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那种孤独与寂寞;读出鲁迅对故乡中人与人之间隔膜状态的痛惜;读出“变色龙”见风使舵的丑态;读出《飞红滴翠记黄山》的解说词的大气与沉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语文课堂上多了一些读书声。
  我校曲莉老师配乐深情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读罢,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她的范读成功地将学生带人了诗歌的情境。我在执教《散步》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名家范读,也取得很好的效果。读的方式有多种,我们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当然教师也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朗读的方式。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能只提要求而不在学生读后进行分析,只是笼统地说“很好”“还不够好”;也不能在课堂上总是叫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表演性地读而忽视了那些真正需要在老师的指点帮助下才能提高的学生。
  语文课对语言的品味在于玩味。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品味语言就应当仔细玩味,细细咀嚼。一篇经典的课文应当如古董一样被反复品味、鉴别、赏玩,这样才能品出文章的“语文味”,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需要去品味,才能品出其诗歌中的意境与禅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越下越大的雪为后面大雪压倒草厅、林冲别处投宿作铺垫。这种语言的品味不应当是简单的文字尸体解剖,也不是老师一言堂式的讲解传授,应当是文本与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智慧的碰撞,是一种课堂教学灵感的进发,是更深层次的教学效果的生成。
  其次,语文课的语文味还在于要让学生感受板书的魅力。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后,语文教学便有了无穷的魅力和乐趣,也带来了很多方便。动画、音乐等跟课文相关的内容可以方便快捷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但也随之带来一些弊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语文课上老师的板书越来越少了,有些甚至没有板书,教师们用多媒体代替了板书。多媒体虽好,却不能取代语文课上应有的板书。公开课上,老师的一手漂亮的好字,常常会引得听课的老师的赞叹和夸奖。也会成为学生敬佩、羡慕、模仿的对象,它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著名作家张丽钧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下课很久了,她的一个学生竟然在黑板上精心地一点一点地模仿着老师的板书,我们可以想像,文字的魅力给这位学生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多媒体课件的投影板书是课前完成的,在课堂上是难以更改的,而教师手写的板书则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而生成的,是可以随着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随时调整的。我校施玥老师在教授《甜甜的泥土》一文时,用一支红色粉笔在黑板上粗粗地勾勒出一个心形,文章的感情与主旨的表达无需多言,一目了然。
  所以,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也表现在板书上。年轻教师应当认真锻炼教学基本功,让自己的板书成为学生的楷模,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再次,语文课的语文味在于语文教师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许多著名的特级教师,他们的课堂语言是那样的精炼,那样的美妙,那样的令人荡气回肠。比如余映潮老师执教《七颗钻石》一课。“当我们进入录音棚的时候,我们读起来,读起来——让我们的心情激荡;当我们畅游智慧泉的时候,我们说起来,说起来——让我们的发现闪光;当我们来到创作室的时候,我们想起来,想起来——让我们的思绪飞扬。”这样的教学语言,多么有节奏的美感,又是多么地富有激情!在这样的课堂语言的熏陶下,我相信学生的语言也会慢慢地变得精炼,慢慢地变得美妙,慢慢地变得语文味十足。有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引入奇妙的神话世界,有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徜徉在诗歌的海洋,有时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为主人公的悲而悲,为主人公的喜而喜。
  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底蕴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带给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我区马红老师执教《散步》一文,整节课的教学语言引用了多处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名言,比如“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我校苏海军老师执教《论美》一文时,从美的内涵谈到美的外延,从中国古代讲到外国,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感受“美”,其间更融入许多美学的知识与内容。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儿”。语文教师就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积淀者、传递者之一。老师优美而充满文化内涵与知识底蕴的教学语言,不仅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以美的享受、文化的熏陶,相信更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让我们的语文课多一些语文味,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无语文味是一个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最集中的反映。十全十美的语文教师是不存在的。我们的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素质,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要善于找出自己的特长,不断突出、强化并进而优化这一特长,逐步教出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

浅谈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