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学年,我接手了初三两个班,最头疼的是学生在初一初二时候,连一次作文评讲课都没上过。班级作文的整体水平不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决定把精力放在“评”这一环节上。我要让学生写一次,便有一次的收获,有一次不易磨灭的回忆。
评讲是作文训练最后一环,最为重要,不仅是写作训练的把关和验收,更是师生情感心理的汇合交融,是对此次写作的再认识再提高的契机,也是下次写作欲望的起点和动因。一篇作文的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应在作文评讲之后。叶圣陶曾说:“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学习,自悟其法,不能空讲知识。”讲评,对学生习作升格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它能及时总结学生本次习作得失;其次,针对某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最后,多种形式的评讲,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评讲呢?我认为教师必须要有以下三种态度:
一、精心准备的态度
作文评讲以教师为主导,着重指出该次训练中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或出现的偏向,指导今后应当注意哪些问题,以期学生得益与进步。因此,教师的心理态度导引和调控着学生的听评、参评心理。作文评讲针对的是全班作文中的共性问题,带有比较广泛的普遍性。但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要想发现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在评改过程中就要认真负责,做好细致的记录。评讲前,对记录的问题要精心分类整理,对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还要做出理性分析,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深度。作文评讲课不能没有教案准备,至少得有详细的备课笔记。教师态度端正了,严肃了,思路与步骤清晰了,克服了随想随说的不负责任的现象,就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老师肯定认真地看过我们的作文,这堂评讲课我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肯定学生的态度
由于生活体验和个性品质千差万别,学生作文心理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涉及到师生价值判断标准的不一致。教师评讲时应该慎重,不能曲解,更不能武断地压服学生,否则可能造成学生心理抵触。有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要努力学习,因为父母经常跟我讲:长大后不要像我们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种了一辈子田,苦了一辈子,所以我长大后一定要脱离农村。”学生表达的是真情实感。新课标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首先应当肯定这位同学的写作心理是真实的,态度是端正的,思想观点要一分为二地具体对待。评讲中不能随便扣上思想欠健康,或者境界欠高尚的帽子。可以从多方面来分析,剖析学生这种真实想法的不足之处,让他心悦诚服,既让学生受到了教育,又保护了学生纯真率直的个性。
既要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又要充分肯定学生作文中闪光点,好作文是“夸”出来的。争强好胜,想有所作为,这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特别是进入初三,学生进入青春期初期,开始意识到生活的连续性,明白了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远大的目标、杰出的人物时时在激励他们,于是现实中的我开始否定过去的自我,追求理想中的我,不断用理想的我鞭策自己,因此,自强心理、成就心理十分突出。不少学生怕上作文课,特别是评讲课,那是因为有的老师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重点放在“失败文”的点拨上了。更有甚者,把作文课上成了批斗课。在这些课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角。不少学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学生总是低着头上课,怎么可能有信心再写作文,又怎么可能对作文课有兴趣呢?作文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没有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也没有学生和学生的交流,这是怎样的课堂呢?没有交流,就不会有心灵的碰撞,也就不会有思想的火花,也就失去了创造的基础。这样的课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训练的要求,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可以作如下尝试:或印发老师的评点稿,让学生谈感受;或鼓励作者在课堂上表情朗读,老师再引导学生予以赏析。无论是赏析者还是被赏析者,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一位学生来信说:“老师,那篇作文是我作文的一个新起点,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我终身难忘。”还有个学生对他的亲戚说:“我们班的作文课上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我们都喜欢上。”可以看出以肯定为原则、以赏鉴为主要方式的作文评讲课,学生是欢迎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我经常对其他老师讲:“我看学生的作文,主要看优点,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让我写,也许我写的还不如学生呢!”
三、课堂民主的态度
作文评讲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同时又主要讲存在的问题,学生心理容易进入抑制状态,情绪容易趋向低沉。如果再加上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可以想象评讲的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很好。因此,发扬评讲民主,发挥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评讲活动中来,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重要。可以让本次作文优秀者介绍写作过程和经验;让写得不理想的学生谈作文的心里疑惑和困难之处;也可以由教师提供例文(可以是本班学生习作,也可以是另一个班的),展开集体讨论。这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和主导者,要打消例文作者的思想顾虑,也要对全班学生强调,讨论例文是“对文不对人”,不能有任何偏见。这里,“教师要善于把严肃的理性问题讲得轻松一些,把尖锐的问题讲得诙谐一些,寓教于乐”,以营造宽松的评讲氛围,力求师生互动。幽默是人生的智慧,是沟通的桥梁,教育者的幽默机智可以春风化雨,事半功倍。作文评讲当然也是如此。
四、评讲的形式多样
1 找准“突破口”。评讲作文在紧扣习作要求时,找出突破口,侧重某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例如构思)进行点评。在评讲课上,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的构思,例如在讲评《_____的色彩》这个半命题作文时,学生就非常欣赏《夕阳的色彩》这篇作文,文中想象在汶川地震后,主人公“她”面对夕阳时由脆弱到坚强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千篇一律的例举名人事例的作文中,这篇文章想象合理,人称角度新颖。《初三生活的色彩》中的小标题的运用显得独具匠心,作者巧妙地把初三生活和书法结合起来,“起笔——黑色”“转笔——绿色”“收笔——红色”。《生命的色彩》中由植物写到动物再写到人。层层递进,这种构思显得条理清楚。再例如围绕“语言”这个专题,学生就找出这样一些句子:“春的绿意就如春水般温婉细腻。当山涧的第一股水流冲出山岩,回旋着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生命,也隐隐透着气息。这水流无声无息地浸润土壤,让植物的根系尽情地吮吸享用。”“顺势捡起一块石头,投向水中,只见那涟漪远了,散了,留下满池的绿意,生命,也开始萌芽了。”学生点评,散文优美的语言就要用像这样精准的词语和整齐的句式。围绕某个专题进行讲评,学生见识面拓宽了,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下次写的时
候,就得心应手了。
2 为作文“看病”。请进这所“医院”的文章应该是“身无大碍,偶感风寒”,“小病”不治会酿成大患,同时又是常病,人人都可能得上。因此,挑选时要有针对性。再者,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谨防伤害其自尊心。能进“医院”的文章已经是给予肯定,齐心协力的帮助,只是让你变得更完美。所谓“人无完人”,作文也一样,再好的作文也有不足。要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例如上面提到的《夕阳的色彩》,有学生就说这篇文章不真实,文中“‘每天记得要收集夕阳的色彩哦!’这是家人临终前的话。”“因为她已经悄悄收起了夕阳的色彩,把它复制在了画板上。”这样的情节确实失真,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作文要写真情实感,是不是不能虚构?我又和学生进行了一番讨论。
3 配乐品文,深入其境。让人哭,让人笑,让人振奋,让人消沉……这就是好文章的魅力所在。把学生带进这个美妙的境界也是我评讲作文所要做到的。为此我买了很多录音带,快乐的、悲伤的、轻快的、深沉的曲子都有。每次评讲作文,我都会让作者上讲台朗读。音乐能使人集中精神,自己写的文章当然能体会其中的感情。读的人有声有色,听的人有滋有味。这样一来,印象也就深了。曾有一个同学写她的母亲雪夜为她买计算器,我改这篇文章时热泪盈眶,配上音乐叫她上讲台去读。“……妈妈推开门,身上披着一层没来得及掸掉的雪花,高兴地对我说‘买来了,快用吧!’我接过计算器的时候,碰到她冰凉的手……”读着读着,她哭了。全班鸦雀无声,伴之而来的是一部分同学的抽咽。这个情景,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想每个学生也都不会忘记。原来文章是这样表,隋达意的,能让人如此陶醉。作为同班同学,我为什么就写不出来呢?如此一评,既能让学生意识到写作的重要,又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水平。可见,“配乐品文”确实值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尝试。
4 情节猜想法。我会把(9)班的好作文拿到(10)班去范读,有一次读到“停电后,我无法学习,正在郁闷时,奶奶喊我吃芋头。”我问学生如果写到这儿,那么作文立意怎么样?学生都感觉到立意一般,无非是感受亲情。如果想使立意深化,那么下面该怎么写,学生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其中不乏好的办法,这时我再告诉学生,作者写邻居送来了蜡烛,让他感受到了邻里情,学生都感到很意外,没有一个学生会想到这一情节,我想在“别和陌生人说话”的今天,学生想不出这一情节很正常,因为生活中确实没有发生过,我就告诉学生这一情节可不可能发生?写这一情节,主题为什么比较好?从而引发了他们新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