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77

[ 黄菊花 文选 ]   

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

◇ 黄菊花

  《核舟记》是一篇著名的文言文,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上这篇文言文无非就是读一读,疏通字词,翻译句子,说一说段意,记一记主题,讲一讲课文的写作特点。这次上《核舟记》时,我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考虑,变换了教学方式,并吸收了备课组的智慧,作了较大改进,效果不错。
  
  片段一:疏通字词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疏通字词,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句的意思。以往,虽然课前也布置了学生预习,但学生通常是把参考书上的翻译一字不拉地抄在书上或本子上,应付老师的检查。课堂上提问时,学生照本宣科,对一些重要的字词或句子依然是一窍不通。这一次上课,我先把学生分成6人小组,1人为组长。小组内通过参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自行合作翻译,组长把解决不了的字词记录下来;接下来是质疑时间,让各小组长把记录下来的字词写在黑板上(重复的不写),会的同学上黑板帮助翻译;最后我再将重要的字词强调一下。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在小组内的活动踊跃积极,每人都能发言,组长负责记录,黑板上记录的是部分同学不会的,可能又是另一部分同学会的,让会的同学教不会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避免了满堂都是重点字词,但最后学生都不能掌握的后果。
  
  片段二:感受王叔远雕刻的高超技巧
  
  第二课时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前上到这一环节时,是在分析完课文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出王叔远“技亦灵怪矣哉”,但我发现学生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一点反应都没有,并没有从内心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核舟的惊人之处,教学效果不太好。这一次上课,我事先布置学生用一张纸折一只小船,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照课文,把课文上写到的内容都画到船上去。然后再让学生对照王叔远的核舟,说说自己画得怎么样,有什么感受。课堂上同学们兴致勃勃,一边画画一边看课文。画好后我请几个同学谈感受,他们情不自禁地赞叹王叔远实在太了不起了,在较大的纸船上画已经很难了,在1.96厘米长的桃核上“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啊!
  我接着问,刚才同学们都画上了人物,有五个人,那么“因势象形”表现出来了吗?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主动看书,勾画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句子,前后左右还互相补充,学生找的饶有兴趣,有绘画基础的同学还不时地在“船上”修修改改。然后我让学生模仿课文表演一下人物的动作,尤其是苏轼、佛印、鲁直的。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到台上当一回演员,这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表演完后,学生就自然地深切地感受到了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接着我又问,大家想象一下,这个核很硬很小的,王叔远怎么刻呀?学生就这个问题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王叔远实在是“技亦灵怪矣哉”,文章的结尾作者魏学尹直抒胸臆称赞王叔远的鬼斧神工再自然不过了。至此,学生对于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非常佩服。课结束后,学生三五成群围在一起交流自己的“画船绝技”,意犹未尽似的,我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了。
  
  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与课文对话,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读懂了课文,掌握了知识。
  文言文的教学,过去比较沉闷,“一范读二正音三串讲”,务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唯恐哪一个考点被遗漏,枯燥无味的字词教学让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而文学的韵味也没有了。另外由于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缺少一定的生活体验、文化积累,引不起共鸣,因此和文言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隔阂,不少学生对文言文敬而远之。
  怎样让学生愿意接受并愉快地学习文言文呢?钱梦龙老师有句话非常有名,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钱老师所说的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学生要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说得更明白点,就是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活动发出者应该是学生。语文教学教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让学生“懂”而在于让学生“会”,教的方法也不应该是“认知”,而应该是“体验”。但是如果学生对你教学的内容提不起兴趣了,那么认知也好、体验也罢不都是无稽之谈?本课中,我不是一味“灌输”与“强加”,而是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字词的教学、感受王叔远雕刻技巧高超的教学都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合作探究完成的,在这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体验的快乐、合作的成就。

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