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课改虽已多年,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疗”。我们花了巨大的精力,学生的读写能力却仍然不尽人意。究其根本,我觉得是我们过多地受考试影响,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上,而“读写听说”四项语文能力中的“读”的能力培养反而忽视了。简言之,就是未能抓住“读”这个纲,致使其他各项都张不开来。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对学生加强“读”的训练,必须放弃繁琐的肢解文章内容和情感的串讲、分析,紧扣文本,整体感悟,这不仅是要改变教学方法,更要转变教学思想。
说到“感悟”,有人要问:谁去“感”,谁去“悟”?我们的回答当然是学生去“感”,学生去“悟”,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用心去体味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滋味,去感受语言文字中的感情,而这一切的思维活动当然都离不开“读”。只有在课堂和课后学生都能自觉地细细地读,理解地读,人情地读,才能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为其终身自觉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加强“读”的训练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由于初中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进行了六年的母语学习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有新的发展、新的提升、新的建树,为此,必须要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必须把读与背、读与说、读与写结合起来,形成“读一背、读—说、读一写”一体化。
一、“读背一体化”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有描写、抒情、议论精彩的片断,必须要让学生学会积累。而要做到位,可以按照“初读感知-复读感悟-精读品味-熟读背诵”四个步骤进行。
1 初读感知。这是学生在初读一篇课文或片断时的直觉性感知,是基础。初读要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初读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咬准字音、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字义;然后老师让学生当众朗读,对其不准确之处做适当的矫正。只要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第一环节就算是完成了。
2 复读感悟。这是指学生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老师依据教学的重点选择部分段落或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有所想、有所悟。在学生的自主感悟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学生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让自己的情感与文章融为一体,去体会语言的含义;学生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收获或疑问,以培养探究与创新的能力。
3 精读品味。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营造氛围,让学生对某段话进行品味,让学生在读中受感染,通过读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理解与品味语言的能力,为以后的说话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熟读背诵。中学时期,要想积累丰富的语言,必须进行大量的背诵,多读多背多积累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背诵在语文教学中最应受到重视,教师可选择一些精妙的片断或语句,让学生熟记于心,不光是为写作,也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而提供丰富的素材。
二、“读说一体化”
“背”固然重要,但“说”也是不可缺少的,“说”能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把书上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文教学中的“说”的训练形式大多是复述,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文中的重点词句,按照一定的顺序,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转述。比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我组织学生复述课文时,先让学生抓住几个要点:1、把握课文思想内容。2、抓住课文精彩语句,反复咀嚼,品味其中含义。3、分成小组相互复述故事。4、推荐代表复述,推荐的不一定是口才最好的同学,也可以是最需要上台锻炼的同学。这样由“自说”到“众说”,学生组织语言自然容易多了,复述课文效果自然就很好。
复述并不等于背诵,相对于背诵,它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学生的复述训练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有充分的剪裁材料的自由,对于有创见的复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读写一体化”
教材所选的文章均文质兼美,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表达方法简明有效,学生可以在读中借鉴;通过写的训练把习得的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从而形成有个性的语言。比如这样的练习:“请从下面提供的词语中任选几个写成一段话,中心要明确,语句要连贯通顺。”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将平时的积累通过写的训练,化为自己的语言。
读写一体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内容;对于文章中较难懂的问题,可以通过写来促进其消化、理解。因此在读中学写、在写中促读,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整体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读”为本,“读一背、读一说、读一写一体化”的做法,很好地体现了当前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愉快地学习,从而彻底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