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学习是在鼓励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发明创造的民主气氛中进行的,那么,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反之,若是处在家长制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受到限制,甚至遭到扼杀。求异思维是一种开阔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以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形式。那么怎样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呢?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求异思维具有多样性、变通性、独特性三大特性。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怎样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问中藏变,凸现思维过程多样性
求异思维的多样性就是指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假设有多种正确方法,有多种答案。根据求异思维的这一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 合理安排多解作业。教师挖掘出教材中具有发散性的问题作为作业,要求学生各自发挥创造性,使用最佳方法,正确而迅速地完成。此种训练。由于不求统一,学生的积极性会相对地高涨,思维也相对地活跃。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各自陈述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样,全班同学就可以同时了解—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了。
2 巧妙设计多角疑问。思维的多向性除了人们熟知的顺向思维(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始至终的合乎逻辑的思维),还有是突破原先设定的框架,开启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合理性、完善性进行审视,从而扩展思维的外延。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提些放得开的问题,不求答案的标准统一,惟求合情合理。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有位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同学认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同学认为“地球之外不存在生命”,就这一问题。老师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同一观点的同学编到一组,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课前了解的资料为依据,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设疑,创设思维的发散点,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地思考,得出多个答案。一题多解,尽合情理,多种答案,殊途同归。此种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叉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二、因势随变,折射思维切换的变通性
求异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维随机应变,不受局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体地说就是思维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去找现成的答案,而是面对眼前的问题,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开启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对有些问题,教师可一改常规,从相反方向思考。这种突破定势、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创出一番与众不同的天地,让学生置身其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位老师教《倔强的小红军》,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启发道:“小红军的体力真的很强吗?”原本学生正在为难以把握文章基调而发愁,经这一点拨,学生立即摆脱固定的习惯性思维,迅速找出有关小红军的句子,并结合图片,很快切入到主旨。又如《凡卡》,学完课文,同学们都知道这么个事实:爷爷收不到凡卡的信,凡卡仍然过着痛苦的生活。教师不妨逆向设计如下问题:“假如爷爷收到信,会接他回去吗?”“凡卡能过上好日子吗?”“凡卡会不当学徒吗?为什么?”这些问题既从正面增加学生的探求兴趣,又能从反面映衬凡卡命运的悲惨。
1 变换思维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可从逆向去剖析、求证、推理、概括、加深,以此来巩固和扩展对正面知识领域的认识与把握。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也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正准备下课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很可贵,你很会思考。”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十分高兴。老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2 转换思维角度。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研究,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认识,可能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性质、新特征、新功能等。这就是训练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意义所在。例如在指导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如果我们总是站在一般人所持有的“嘲笑”这个角度去探究其主题思想,对作品的理解就会受到束缚。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大胆地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指导学生以新的角度去探究。让学生写一篇《议“偷”》的读后感,通过探讨“偷”与酒的关系,分析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通过探讨“偷”与笑的关系,分析社会环境的冷漠;通过探讨“偷”与打的关系,分析等级制度的罪恶;通过探讨“偷”与情的关系,分析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这样,对作品的理解会更深刻,也更有新意。
三、灵活求变,昭示积极思维的独特性
求异思维的独特性,是指用前所未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超越常规限度提出不同凡俗的独特见解。据心理学家分析,“心理自由”是“心理安全”的结果,当学生心理上感到安全时,思想最少压抑和负担,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此时的所做所为是充满信心的。
小学中高年级的教材中,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思想方面也有一定深度,因而在理解上存在多义性甚至歧义性,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发问,发别人未发之问,提他^,未想之题,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效提高其主动探求语文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有位教师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该教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由于教师经常鼓励学生要破除迷信,不人云亦云,且老师也乐于倾听并接受学生的意见或建议,这样学生在老师面前说话做事都感到“心理自由”,但也要注意回归和把握住主流价值倾向,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狐假虎威》一课,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得出“狐狸很狡猾,仰仗别人的势力吓唬人,进行欺骗,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要做—个诚实的人”的结论(寓意)也就行了。这个寓意大家也是认同的。而现在新的理念认为应同中求异,激发同学谈出新的看法。老师说:“你们看过狐狸的卡通片吗,想想那里对狐狸怎么看的?”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说:“那里说狐狸很聪明。”“这篇寓言把狐狸说成很狡猾我觉得不公平,其实狐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个巧妙的办法,既没伤害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不是很聪明吗?它这个机灵劲还真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这样理解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老师我们负有主导责任,不可轻率肯定,可以通过讨论等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正确价值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