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01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设问句吗

◇ 郭晓琴 王连龙

  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长沙》是目前多种版本语文教材中的常见篇目。这首词的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人教版教参(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它是设问句,苏教版(2008年3月第4版)与人教版的说法大同小异,认为它“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巧妙回答”。再次教学这首词,笔者反复研读作品,查看毛泽东原词手迹,形成了与教参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它是一个反问句,而不是设问句,理由如下:
  首先,从形式上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典型的反问句式。浙江人民出版社倪宝元所著的《修辞》(1980年6月第1版)认为:反问与设问的区别在于,反问在问话中包含了答案,暗示了结论,而设问没有在问句中暗示答案,只是在发问后紧接着给出答案。词的结尾,“曾记否”意为“还记得吗”,全句连起来理解就是:“还记得我们当年一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情景吗”。只有问而没有答,且句子的意思是肯定的,符合反问修辞的形式特征。
  其次,从内容上看,前文已经通过“风华正茂”、“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数语塑造了一帮“同学少年”的群像,侧面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而不是到词的最后才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词的结尾不在引人思索,而在强调激励同伴,表现胸中的豪情壮志,进一步强化主题。
  第三,从毛泽东的手迹来看,《沁园春·长沙》结尾用的是句号,而不是问号。这说明词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使用设问的意思。而且原词的“曾记否”后用的是冒号,意在道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一幕历史场景,呼应前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语所营造的充满豪情的情境,再次表明词作者的心志。因此,“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反问句理解才更为恰当。
  第四,如果将这首词的结尾讲成设问修辞,不利于当前的语文教学。设问句问而不答的情况难得一见,如果把“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归结为设问,可能会引起学生对设问和反问修辞形式认识上的混乱,从而无法正确区分这两种修辞方式,给语文教学带来困难。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个反问句,而不是设问句,有关教参在再版时,应作适当修改。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设问句吗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