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41

[ 王 芳 文选 ]   

释疑:低年级探究式识字的有效策略

◇ 王 芳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集中识字教学中,“识字3、4、7”课属于形近偏旁比较识字。每课安排两组形近易混的偏旁。每组分三栏,上栏列表显示两个偏旁从“实物——古文字——今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它们所表示的不同意思;中栏是两组词语,意在印证字的偏旁不同,所表示的意义范畴也就不同;下栏是与中栏的两组词语分别对应的插图,帮助学生看图识字(词)。这种课型有利于揭示汉字的造字规律,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看看书上的插图,了解宝盖头的演变过程,猜猜宝盖头的字与什么有关系?
  生:我知道了宝盖头是由房屋侧面的形状演变过来。
  生:我猜测宝盖头的字与房屋有关系。
  师: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我们和他想的一样。
  师:那。我们来读读书上出示的词语,看看这些宝盖头的字是否与房屋有关系。
  生:教室的“室”、住宅的“宅”、家庭的“家”,真的都与房屋有关系。
  师:同学们猜对了,宝盖头的字大多与房屋有关系。
  生:我有一个疑问,“字”和“寒”也是宝盖头,为什么与房屋没什么关系呀?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宝盖头”的演变过程,初步认识宝盖头所表示的意思;接着朗读一组词语印证字的偏旁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以前学过的所有与“宝盖头”有关的字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想用课上所学的知识来验证一下“寒、字”的意思与“宝盖头”的关联,结果引发了疑问。
  同样,学生学习“穴字头”的字时,质疑“穷、空、究”;学“示字旁”的字时,质疑“礼、视”;学“衣字旁”的字时,质疑“初”;学“禾字旁”的字,质疑“香、季”;学“木字旁”的字,质疑王芳“术”;学“竹字头”,质疑“笔”;学“草字头”,质疑“艺、节”……学生的质疑将识字教学推向了纵深,如何有效地释疑?
  
  一、溯本求源,正确解读汉字是释疑的前提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实际上最基本的构字法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它们体现了汉字丰富多彩的构字规律。苏教版教材在设计识别字教学的内容时,就充分借鉴了造字法的规律,编排了一部分利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构字法识字的内容。
  但是,汉字的形体和意义是发展的,现代汉字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不能直接分析的字已比古文字多得多了。分析这类汉字时,需要做一定的工作,使形义统一的条件具备。
  1 汉字复形,义于形中。复形就是通过对字形的历史认同,沿着汉字发展的历史脉络向上溯源,恢复构意的字形,通过早期的字形使形义关系显现出来。
  如上述案例中,“寒”是一个异体会意字,由于字体的演变已很难看出“宝盖头”与字义的联系,需要适当参看小篆才能作出判断。小篆“扁”,从人在下,四周是草,脚下有冰,表示寒冷。
  我们在经过溯源探讨构意的时候,只要找到能反映造字意图的那个字形,从而使形义统一,就可以了,这个字形可能是甲骨文,可能是金文,也可能是小篆,不一定非要找到最早的字形不可。如果溯源难度较大,不宜在教学中进行,可以改变一种教学策略进行讲解,千万不要乱编构意,扰乱系统。
  2 探求本义,形义统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一般来说,一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词的本义。这里的本义是相对引申义而言的。了解词的本义有助于我们记忆字的形状。
  如上述案例中,“字”字的本义是生孩子。《说文》:“字,乳也。从子在九(mian)下。子亦声。”这里的“乳”是生子的意思。《周易·屯卦》:“女子贞不字。”《山海经·中山经》:“其实如兰,服之不字。”引申为抚育、抚养。《尚书·康诰》:“父不能字厥子。”《左传·成公十一年》:“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
  秦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能叫做“字”。秦刻石才开始与“字”连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这是说,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又说:“字者,言滋而浸多也。”意思是“字”是由“文”滋生出来的。但汉代“文”和“字”在一般用法上就已经不再有分别了。《汉书·艺文志》:“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词义演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受语音、语法、修辞等语言因素的影响,而且更受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等各种社会因素制约。需要我们查阅资料,深入钻研,反复比较,才能有所发现。
  科学地讲解汉字,就是要在不违背汉字构形规律和演变规律的前提下,对构意直接、明确的字加以准确讲解;对需要经过溯源再来讲解的汉字,溯源后再讲解。在讲解个体汉字时,要把它放到汉字构形系统中去,找到它应有的位置再讲解,以免讲了一个,乱了一片。有识之士已达成共识:关注汉字古形本义的训释,并以此来指导识字教学。
  
  二、趣味引导,发展思维是释疑的路径
  
  汉字以类相从,具有科学性、逻辑性。识字教学方法不但要符合汉字的构字规律,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于启发引导学生建立字形与字义之间科学系统的联系这一基点,融趣味性、生活性、创造性于一体,让词义在儿童心中形成具体的表象,增强记忆字形的效果。
  1 思维在猜测中展开。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猜测字形和字义的联系,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绽放思维之花。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形,猜猜“寒”和“字”的意思与“宝盖头”的关系。
  生:我想说“寒”,人冷不就要躲到房屋里吗?
  生:我猜测“字”要在房屋里写,所以是宝盖头。
  生: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在教室里跟着老师学认字,所以“子”的上面加个“宝盖头”就是“字”。
  利用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寒”和“字”的字形特点,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这样的过程,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突出重点冲击难点,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思维品质,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知识在思辨中明晰。凡事经过思考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在学生“敢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思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识字的能力。
  师:大家同意刚才几位同学的想法吗?
  生:我不同意,嫌冷时躲到房子里就不冷吗?只有晒太阳或开空调才暖和。
  生:我不同意,我们也可以在房屋外面写字。
  生:我觉得“字”是房屋里有个小孩子的意思。
  生:(笑)那,我们写字写的是房屋里的小孩子吗?
  (全班齐笑)
  ……
  一般而言,知识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内在 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巩固的已知和未知间的联系,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汉字一般都是由一些基本笔画、部件或其他结构组成的,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以旧带新”的方法学习新字。
  3 兴趣在获得中提升。教师紧扣字形和字义的发展演变进行巧妙点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了解汉字的愿望,提升学习的兴趣。
  师:你们真爱动脑筋!古人造字是根据心中的意思去创造字的形状,所以我们需要观察字形去猜测字义。“寒”古时候写法是这样的,(在黑板上板书小篆“□”)表示人在房屋里,四周是草,脚下有冰,表示寒冷。
  生:哦,原来是这样,那“字”呢?
  师:(板书“字”小篆写法“□”)像房子里有个孩子。“字”本来的意思是在房子里生孩子的意思。
  生:真好玩!
  师:是呀,古时候汉字的形状和它的意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来汉字的形体不断发生变化,变得简便、易于书写,它的意思也不断演变。这里面有很多学问等待同学们去探索呢!
  
  三、敏于发现,主动探究是释疑的追求
  
  对“寒”和“字”的溯源探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探究一个字的演变过程就是了解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课堂上孩子们的质疑让师生共同经历了一次神秘的汉字探究之旅,虽然获取的知识只是汉字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悄然滋长了。
  1 共享探究过程。释疑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探索的过程。二年级下学期的识字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处于承前启后的位置,学生尚不具备探究的能力,重点是培养他们探究的意识,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需要—个历时的过程。
  第一天:
  师:同学们,面对我们不明白的问题,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生:我想回去问爸爸、妈妈。
  生:我想叫爸爸、妈妈帮我上网查资料。
  师:是啊,方法有很多,老师家里有几本关于古代汉字研究的书。我想回去好好查阅,明天带过来和大家一起研究。
  第二天:
  师:同学们请爸爸、妈妈查到了哪些知识?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
  生:老师,我家里没有电脑,爸爸妈妈说不知道。
  师:别着急,我们一起来听听其他小朋友都查到了些什么。
  生:我爸爸说古时候的字和现在的字意思不一样,写法也不一样。
  生:我爸爸在网上查了,说“字”和“寒”古时候的意思与房子是有关系的。
  师:小朋友们很认真,爸爸妈妈也很热心,但是还应该养成及时记录的好习惯。老师今天把自己在家里查阅的资料带给大家看看,你们看我在重点的地方都已折上了记号。
  生:老师,这书真神奇!能不能让我带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
  师:可以,以后我们看谁提的问题能用到这本书。
  2 提高质疑能力。别看小小汉字,其中奥妙无穷。教师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汉字学习中敢于质疑,敢于异想天开,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而求异的状态,那么汉字学习将趣味无穷。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质疑”,课堂上尽量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出利于学生大胆发问的氛围。教师努力创造条件,抓住机遇,鼓励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敢提问。精心安排好质疑问难的环节,诱导学生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中,留出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以“看谁问的问题最有质量”来鼓励学生发问,从而让学生“会提问”。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以此训练学生“善疑”。在学生敢问、善疑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思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3 培养探究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不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识字的效率。教学实践证明,低年级孩子天真、活泼、敢问、敢说,这个年龄段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的最佳时机。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释疑时,不经意地问了一句:“你们面对不明白的问题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孩子们坦言:“问父母或请父母上网查。”接着,老师自然地说出了自己查找相应资料的方法。巧妙地展示了探究的方法、途径,潜移默化地推动了自主性学习。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大有可为的。对于低年级识字教学来说,只要教师找准切入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把质疑问难的思想渗透到每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眼耳口脑共同感知,不仅愉悦了识字教学,而且让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们的识字教学应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果说此类形近偏旁比较识字中的质疑、释疑只是一个点的话,那我们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就是一个面,需要我们有一条河的眼光,一种溯源的意识,一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长远责任。

释疑:低年级探究式识字的有效策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