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99

[ 傅建平 文选 ]   

我看语文教育中的“功利”

◇ 傅建平

  一
  
  语文教育具有短期功利和长期功利之分,这是由教育效益最大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短期功利追逐结果,在当前我国教育资源还不够公平,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的条件下,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甚至大学的各个阶段,学生都面临着升学、择校或就业的压力,对短期功利的追逐也就不足为奇了。它要求的是战术效益的最大化。长期功利则追求过程,教师重学生兴趣培养,情感熏陶;学生应更看重语文的素养、能力的提高,它要求的是战略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人们对短期功利的追逐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考核,学生要升学,家长要择校,哪样不是现实的压力?长期功利只得抛之脑后。其结果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对我国教育的长远发展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短期功利是对现实功利追逐的结果,长期功利是对理想追求的体现。要实现长期功利的最大化,培养真正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我们的社会少一份浮躁,多一份宽容;需要我们的教育主管者少一份急功近利,多一份前瞻性,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教与学的氛围。
  作为教师,则应有长远的眼光,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有学段的整体计划,有阶段的实施目标,知识与能力并举,工具与人文统一,以短期功利涵养长期功利,以长期功利调节短期功利,兼顾现实与理想。
  
  二
  
  教育具有个体功利和群体功利,这是现代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的个体功利强调学生的人格独立性。思维的自主性,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要求发展有个性的和创新见解的人;教育的群体功利则强调学生的合作性,协同性,注重求同思维的培养,以适应社会。这一对矛盾决定了教师既要顾及全体,又要发展个体,既要培养协作精神,又要发展个性。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现代型人才。
  
  三
  
  语文教育有应试功利和素质功利的特点,这是我国教育的体制所决定的。
  应试功利看重分数。教师重成绩,学生爱分数,要求能快出效益,多是在为考试和升学而奔忙。而语文教育的素质功利则看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它既重学生成才,也重学生成人。可是,在当前社会的浮躁风气中,大家竞相追逐教育的短期功利,把它的长期功利晾在了一边,“热热闹闹谈素质,扎扎实实抓应试。”
  为什么?就因为我们过于关注教育的短期功利,学期有统测,学年有中(高)考:学生要分数,家长看分数,老师比分数,领导讲分数,素质教育也就一边丢。结果往往是:课堂上讲起来头头是道,课后垃圾处处乱扔,见着老师昂头走,见着父母若陌路,学生连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缺乏,谈何人文素质?
  在教育目标上,教育的本真是素质功利,即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是关注人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应试功利化的教育却重智育,轻德体;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做人做事。其结果,教育成了智育,学生发展片面,高分低能,难成大器。
  认真分析其原因,它需要教师既立足于应试功利的现实性,富有责任感;又要着眼于素质功利的长期性,有崇高的使命感。兼顾两者,做到相互协调,才能真正共同提高。
  
  四
  
  语文教育具有教师自身发展功利和学生发展功利的分别,这是语文教学相长的规律所决定的。
  教师自身的发展功利包括了在教学中获得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当我们在告诉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事物时,我们的修辞不也在提高吗?当我们在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时,我们的逻辑不也在变得严密吗?当我们在指导学生如何作文时,我们的文字运用能力不同样在变得娴熟吗……不仅如此,《散步》中的那份社会责任感、《庄子·秋水》中的那份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岳阳楼记》中的那份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抱负……受熏陶的不只是学生,同样还有教育者自身,这是其他学科所无可比拟的语文的独特魅力。
  学生的发展功利则更多地表现为工具功利和人文功利的发展。
  教师在语文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自身的魅力来影响感染学生,才能真真正正地教育好学生。
  语文教育中的功利矛盾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仅要研究理想中的语文教育要怎样做,更要研究现实中的语文教育要怎样做。只有处理好种种功利矛盾,才有可能把语文教育真正推上一个新的层次。
  语文的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惟有我们的社会、政府和广大的语文教师一起努力,以一种高度的民族使命感,以极大的激情来投入,才能达到语文教育的目标,培养出现代人才。

我看语文教育中的“功利”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