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92

[ 周爱明 文选 ]   

《掌声》(第二诨时)教学设计

◇ 周爱明

  [教材说明]
  
  《掌声》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里上台演讲,在同学们的掌声激励下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设计理念]
  
  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交流、自主表达中,体验人物情感,走进人物内心,品味文章的人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要主动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整体回顾
  1 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自由汇报)
  2 初读课文时,小英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呢?为了发言更有理有据,请大家再次自由、认真地读读课文,用笔、用心给自己寻找发言的根据。
  (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要求同桌自主交流,不安排学生汇报)
  3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小英,走进她的内心。
  (设计意图:读书时留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强调从整体入手。感悟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主交流见解,激发自主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初步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感知小英的“胆小、自卑”
  1 有声的朗读有利于表达感情,无声的默读更有利于思考问题。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小英曾经是一个怎样的人?
  2 课堂现场预想:
  生:我觉得她胆小,害怕别的同学,不愿让同学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生: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
  师:你们在默读时能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思考问题,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你从“总是”和“默默地”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小英不光身体有残疾,而且是个自卑的孩子,因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不想让别人注意。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这段语言文字,深人到,卜英的内心去想了。谁想把这段段话读一读?
  (生读后,师生共同评价)
  师:是啊,小英很自卑,她神情总是那样忧伤,内心总是那样闷闷不乐,下文中有一个词说了小英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看谁能先在下文中找到?(忧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书,深入感悟,对词语“忧郁”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也利于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5自然段,体验小英的“活泼、开朗”
  1 学生自由读读这段,就是这样“胆小、忧郁”的孩子,现在变得怎样了?
  2 学生汇报交流:变成了个欢乐的孩子、自信的孩子,变成了活泼、开朗的孩子……
  3 你从“甚至”这个词以及句中的省略号,还读懂了什么呢?
  4 谁愿意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先个人读后集体读)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省略号,拓展延伸,激活学生的想象,从而引导学生走近人物,与之心灵碰撞、情感交流)
  (三)对比朗读,读中悟情
  1 我们通过读书,看到了一个自卑忧郁的女孩变成了活泼开朗的女孩。别忘了老师告诉你们的,朗读更有利于交流感情。现在请大家读读这1、5两个自然段,看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2 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再读1、5两段)
  3 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号,是……(小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们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阅读个性,使语言文字在学生的朗读中“活”起来,“站”起来)
  
  三、品句析段,体验情感
  
  过渡语:掌声作用竟如此神奇,如此显著!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吧。
  1 学生自由轻声读2、3、4自然段,找到表现掌声的力量真的很大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见解。(学生读后同桌交流)
  2 课堂现场预想:
  师: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两次)
  师:直接写第一次掌声的是哪几句话?(学生读)
  师:小英感受到了吗?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力量?(指名两三个学生读,师生对读得好的及时鼓掌奖励,教师让该同学说说感受)
  师:同学们为什么要给小英这样的掌声呢?在掌声响起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生:轮到小英上台讲故事了,她很害怕。
  师:文中怎么写的?请你读一读。(生读)
  生:同学们很担心小英会让新老师难堪,所以向小英投去了目光。
  生:小英立刻把头低下去,犹豫起来了。
  师:“犹豫”什么意思?小英犹豫什么呢?(学生自由汇报)
  师:小英想上去讲故事吗?(不想)为什么?小英能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小英此时内心的?(“慢吞吞”“眼圈儿红了”等)
  师:是啊,此时全班同学都已经走进了小英的内心,关注着她。在大家的关注下,小英终于走上了讲台,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什么?
  生:掌声!
  师:这掌声怎么样?
  生:热烈、持久。
  师(声情并茂):小英在全班同学的关注、支持下,在老师的期待下,终于战胜了自卑和胆怯,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假如你就是她的同学,第一次看到小英到了前台,你还会怎么做?(学生自主说,对于精彩发言及时给予掌声)
  师:听了她的演讲,假如你就是她的同学,你又想对她说些什么呢?(学生自主说)
  师:班上同学是怎样把对小英要说的话表达出来?(第二次掌声)这掌声又是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写到黑板上)
  师:再次听到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时,小英是怎么做的?
  请一、两位学生表演“鞠躬”的动作,然后问其中一位动作很“深情”的学生:“你就是那位心存感激的小英了,你为什么这样做?”书上怎么写的?教师引读——
  师(再问另一位学生):如果是你,你还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
  师:是啊,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再次引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课文的华章,有效研读品味能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走进小英心灵深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也是个性化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来指导学生想象、拓展、延伸,让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3 学习第6自然段:后来,小英取得了进步,获得了成功,她给我写来了一封信。你们想读吗?(伴着音乐《掌声响起来》的旋律,先指名读后全班读)
  
  四、总结升华,深悟寓意
  1 这掌声仅仅是指这两次拍手击出的声响吗?你理解的掌声还是什么?
  2 让学生在《爱的奉献》的乐曲声中汇报交流:这掌声是爱,是关心;是支持,是鼓励……
  3 总结:因此,我们说——(教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音乐是语言,教师在美丽的氛围和爱的旋律中,顺势让学生按各自的阅读积累去表达对掌声的理解、诠释,有利于学生深刻领悟课文内容,更有利于理解课文最后这个主旨段落的寓意)
  反思:教者力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用心去读书思考,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引导和鼓励学生对课文多元理解,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潜移默化地拓展延伸,让学生把理解语言文字与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文中寓道、道中显文的语文教学思想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新课程理念。
  教者在教学流程和课堂现场的预设中,追求教学过程真实、教学形态朴实和教学效果扎实。该设计努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探究、体验,通过自读自悟、圈画批注、激情朗读,一直使学生的情感贴近在小英的身边,让读者走进小英的心灵深处,与她声息同呼共吸,身心同振互动,真正受到了情感熏陶和人文感染。

《掌声》(第二诨时)教学设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