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88

[ 张国强 文选 ]   

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 张国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作文就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这种需求。新课标理念下的作文指导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究体验,用心灵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学会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剧顷注于作文的字里行间,变被动写作为自主参与、实践探究、创意写作,尽显生命的原色。但从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看,作文教学还存在着—些误区。
  
  误区一:把课文教学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
  
  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认真地把课本中要教的课文作为硬任务来完成,而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原因是:(1)作文没有教材,教无本,学无据,于是各自为政,我行我素,多写几篇少写几篇无关紧要。(2)作文的批改主观性比较大,再加上大考作文阅卷是背靠背,许多阅卷老师不愿意给好作文打高分,以免争议和返工,这样一来好作文、差作文分数相差不大。于是有的师生以为平时花大力气写作文,有些划不来。
  
  误区二:教课文有计划,教作文无顺序
  
  开学之初,每位语文教师都会对课文教学制订一份教学计划,而对作文教学则不作全盘考虑,随意性很大,只知道每单元写一篇大作文,每一周写篇小作文。如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生没有紧迫感,往往一篇作文,有的同学一周也难以完成。没有一点激情,更谈不上一气呵成,更有甚者,就干脆找作文书抄几段,敷衍了事。
  
  误区三:重视写作技巧。轻视文章内容
  
  在作文课上,教师总是先指导,告诉学生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然后学生循着老师讲的框框写。就写作来说,技巧诚然很重要,但必须以内容为前提。学生要写出好的文章,就应该重视内容的取舍、语言的积累,这是写好作文的根本。
  
  误区四:重视作文精批,忽视作文面批
  
  教师成天陷入作文批改的苦海中,始终用自己的水平和思维方式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尽管是绞尽脑汁地精批细改,写上一大段苦口婆心的评语,但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创作的动机是什么?学生为什么会如此作文?只知道写一些模糊的评语,学生很难理解,收效甚微。不面批,学生不知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改,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吗?
  
  误区五:重视作文数量,忽视作文评讲
  
  有很多语文教师认为作文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改出来的。因此他们自认为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因此他们每单元让学生写一篇作文交上来,另外还布置很多额外的写作作业,如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数量虽然多,却忽视了作文的评讲。要知道,没有对学生作文的认真评讲,学生不清楚什么写得好,什么写得差,原因是什么……进步必然很慢。经验说明:学生多写和老师指导相结合,对增强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块重要的阵地。语文教师应不断地深入探索作文教学规律,尽快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