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30

[ 史万瑜 文选 ]   

诗歌也飞扬

◇ 史万瑜

  一、当前小学诗歌教学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新课程背景下的低年级语文教材,诗歌体裁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它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具有丰富的想象,处处闪烁着社会生活美和心灵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小学儿童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有着积极的潜在作用。但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诗歌的“说教”功能,学生很难走进这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境界,对诗歌的审美快感也就消失了。殊不知诗歌的核心功能是审美,要想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只能通过审美功能才能实现。可见我们所做的诗歌教学是放弃基础而在为学生搭建空中楼阁。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生活,体验着生活,并且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生活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想法。所以,在小学诗歌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体验诗歌内容,逐渐领悟诗中所蕴含的社会生活情感和审美趣味,让思想得到熏陶,为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什么是审美情趣
  
  所谓审美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只有那些热爱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追求美并创造美。因此,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绝不能离开审美素质的培养。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积极体验。审美是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鉴赏诗歌的首要因素是调动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感受到诗歌所带来的舒适和愉悦,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身心的愉悦。
  2 努力交流。这里所说的交流既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其乐融融”的交流,也有学生与诗歌之间的沟通。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沟通,让知识在不断整合中丰满起来;而另一方面,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经验,在学习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将符号化、抽象化的诗歌语言生活化,融汇成丰富多姿的画面,从而达到与诗歌、诗人的交流。这种多元组合、多方交流,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感染与召唤。
  3 鼓励创新。这是诗歌教学在审美意识培养方面的最高目标,通过与作品交流之后,只有鼓励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才能使其产生创新的意识,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想象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三、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情趣
  
  1 形象激励,塑造美的心灵。审美的显著特点是形象性。“如果一件事物让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的眼中出现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这就是说美是通过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人们在欣赏、领略美而产生美感时,必然从直觉的形象开始,整个审美教育活动也必然以感性形式进行,并且在生动具体、直观的形式下得到完成。诗歌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光辉的形象,这些形象是高尚的、进步的,是与和谐及优美相联系的,能使人崇敬,让人向往。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为我们勾画了一位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现在的学生对过去的历史知之甚少,单纯地让学生去体会二小的勇敢,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诗中敌人的“扫荡”、文中的插图,都为学生理解诗歌语言作了铺垫,教师如果善于挖掘这些形象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把作品所描绘的意境,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暗含的品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感情和想象,使他们从这些鲜活的形象当中得到美的陶冶,产生共鸣,从这些光辉的形象中得到启迪,去追求美的心灵。或通过丑的形象的分析,如敌人恼羞成怒,将二小残忍地挑死在枪尖,使其善恶美丑产生对比,从而使学生爱美憎丑,培养他们健康美好的感情,陶冶性情,塑造美好的心灵。《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该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教学时应紧扣少年“送蝈蝈”“献爱心”的情感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总之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这些实实在在、极富感性而非空洞的形象感染,学生的心灵将得到净化。
  2 情境创设,陶冶美的情趣。人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借助图画、音乐创设审美情境可唤起学生的潜在情感。人的感情一般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分析、评价、品味美的事物,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审美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借助声、色、光等媒体创设激发情感的情境,使学生自觉而积极地进入审美状态。如教《水乡歌》,放一段优美动人的《太湖美》,学生就会在如醉如痴的音乐欣赏中顿悟,感受江南的鱼肥水美;品味《鲜花和星星》,听听配乐朗诵,孩子们就会被诗中那童话般的自然风物所感动,会被作品流露的清新之美所感染;有时播放一段风景片,挂上几幅图画,唱上一首歌曲,所收之效,则会远远胜过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其实,诗歌里许多优美的作品所展示的艺术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教育材料,教师如能生动、形象、创造性地把其中的美传达出来,把学生带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就能培养他们美的情趣。《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心童趣,老师设置夏天池塘边的场景,在一阵阵“雨声蛙鸣”中为学生提供“变魔术”的氛围,让学生多元表达,自由对话:“夏天来了,夏天的小池塘多可爱,你还想变成什么呢?也来当当小诗人、小画家。”其实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情和趣是画也画不完、说也说不完的。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去发现,用一双灵巧的手去描绘,用一颗仁爱的心去呵护,在他们的世界里大自然会更美,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会更快乐!这样的“诗画”课堂,让学生倍感生趣,无论走进诗去看画,还是走出画来读诗,在这有形、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提高,生活经验在积累。
  3 语言揣摩,领略美的形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工具,是文学作品形式的首要因素。所以说领略文学作品形式美,重点是感受语言的艺术美。诗歌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最为凝练的,它具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节奏的美……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反复诵读,体会美的语言,从中领略美的形式。如《水乡歌》这首诗歌形式整齐。节奏流畅,诗的三节均蕴含着“多”的词句,且有相同之处,我把重点放在第一小节的教学,让学生发现一个“多”居然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数字的魅力:“千条”“万条”和“一个连一个”。在引出第二小节中“船多”时,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找句子、读句子,而是缓了一下,让学生学习“水多”的方法来造词:你能用哪些词句来表达“船多”,学生经过细细品味,慢慢斟酌,思维被激活了:“千只船,万只船”,“船儿一只连一只”,“船儿多得数不清”……更妙的是,学生脑子里的江南景物远非这些,他们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如“千座桥,万道梁,桥儿座座像彩虹,跨满湖面跨满河。”“千朵荷花,万朵莲花,花儿朵朵像姑娘,亭亭玉立在水中。”“千条鱼,万条鱼,装满一箩又一箩,乐得渔民笑哈哈。”……学写诗,自编歌。一句一景,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欢快的声音织成一幅幅绚丽的图景,在学生的感悟中都鲜活起来。
  由此可见,在诗歌教学中加强审美情趣的培养,能使学生在诗歌教学的熏陶下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一种健康高尚的情趣,具备一双能鉴赏美、发现美的眼睛,一双能创造生活美的手。但愿在我们课堂上、生活中,诗歌能在学生的想象中尽情地飞扬。

诗歌也飞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