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内知识的向外扩展。它有助于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教材,巩固知识、技能和技巧,也可使学生获得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因此课外作业非常重要。
一、课外作业布置的现状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某某同学常不做家庭作业;某某同学的作业本上鲜红的“×”太多了;每当没有家庭作业的时候,同学们都会欢呼……笔者也曾在班上开展过“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中队活动,不少学生都说喜欢不布置作业或少布置作业的老师。由此可见,学生已把课外作业当成了一种负担。当前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存在些小么问题呢?
1 一刀切的现象严重。教师常常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接受能力的差异,布置作业时一律统一要求、统一内容,因而作业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分较少,学生也就缺少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 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较多。许多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是让学生抄写书本上的字词、课文,这些是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早已掌握的简单知识,这样的作业含金量低,学生没有兴趣,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禁锢了思维。
3 读写训练的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没有把读写训练纳入语文作业的常规。只是在课本知识学习暂告一段落时临时地、突然地布置课外阅读和练笔。因此,学生在心理上缺乏准备,知识上缺乏积累,只能仓促地应付老师的突然袭击,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二、对此现状的思考
当前课外作业的布置存在上述这些问题,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
1 教师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作业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只是把自己个人的美好愿望施加在一群基础、能力、兴趣各不相同的学生身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 教师对于语文课外作业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仅仅是把作业当作是课堂教学的“拾漏补缺”,狭隘地认为学习语文包括做作业,其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二十几篇课文,掌握课本上的字、词、句、段、篇。从而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归根结底,我们的教师意识中存在的“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错误认识是导致作业布置存在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方萍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树立三个观念:①学生是主人的观念。学生不仅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更应该是自己作业的主人。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将驾驭课外作业的自主权还给每个学生。②作业即自学的观念。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方法,为学习打好基础,所以,课后必须运用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正如人们所说的:“语文的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也就是说作业不能只是课堂教学的“拾漏补缺”,而应是学生自我充电、自我发展的过程。③大语文教育观念。语文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育的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不要满足于学好一本教科书,作业要让学生跳出课本,跳出学科,到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去邀游。
三、改变此状况的策略
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就能采取正确的策略对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进行改革。笔者为了让语文作业“活”起来,做了如下尝试。
(一)作业内容“活”起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因此作业内容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就能来劲,就跃跃欲试。作业内容活起来,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生活接轨。既要有书面的。又要有口头的;既要有动口的,又要有动手操作的;既要有活动的,又要有语文学习与音、体、美融合在—起的,让学生有自由驰骋发挥的余地。
1 画一画,再现美景。对于一些写景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出来,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如古诗《游园不值》学完后让学生画一画,充分想像“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美景。《鼎湖山听泉》,让学生画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图,要求标明路程、景点、特点等,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 唱一唱,体会情感。教材中有些诗歌源于一些歌曲的歌词,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唱一唱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受到艺术的熏陶。如《长江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
3 演一演,人物再现。教材中的小话剧,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可以让学生课后进行排练,演一演,在角色塑造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而让人物形象在学生脑中再现。如《公仪休拒收礼物》《负荆请罪》等,学生排演起来也兴致盎然。
4 做一做,亲身实践。语文作业的设计要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做一做,亲身去实践、体验。做一做,有时是对课文描写的验证。如《学会合作》一课,不妨让学生做个拉球的小实验,证明合作的重要性。做一做,有时是课堂知识的运用,如学习了《第一次汇款》,可以试着去邮局汇一次款。做一做,有时还是多种素质的综合训练。如学习了采访后,让学生自由确定采访对象,设计采访话题进行采访。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中,学生竞相展示才华。有的同学在街头采访了人力车夫,感叹人生难免有挫折,要坦然面对;有的采访了自己喜爱的电视台主持人,感受到风光的背后需要有辛勤的付出。
5 找一找,收集信息。鼓励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能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了解更多的相关的知识。如学习了《海洋——21世纪的希望》,安排学生阅读有关海洋的文章,可以找一找海洋的丰富资源的介绍材料,也可以了解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等。学习了《恐龙》一课,可以在课余搜集更多有关恐龙的知识,了解更多的种类和特点。在这种收集信息式作业的完成过程上,学生始终处于“大语文”的学习状态,视野得到开拓,信息处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6 说一说,学会表达。语言的巩固训练,不是光靠几道书面作业就能奏效的。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作业较少。布置作业时,可安排口头作业让学生说一说,从而学会表达。课文的故事学会复述,由家长评价复述的效果。同时,每天都可安排学生上台说一段话,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由于是面对全体学生表现,所以学生都会很重视,都会认真准备。在说的话中,不乏好文章出现。
7 编一编,主题创意。有些课文蕴含深刻的哲理,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动脑筋,创造性地编一编。如《山谷中的谜底》中“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学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编写自己的名言,以对大家有所启示。再如《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布置学生一作业:电视台“广而告之”栏目想制作一条关于环保的公益广告,现正征集广告词,你有兴趣参与吗?让学生通过编一编,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
都有自主学习、施展才华的机会。
(二)完成方式“活”起来
学生总是怀有强烈的新奇感,对于那些新鲜、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因此而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作业完成方式的“活”,正是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以积极的主动的心态去对待作业,而不是以作业为负担。
首先,变个人作业为集体作业。我们教师常常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因而,学生完成作业都是“孤军奋战”。笔者认为这种独立作业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有一些难题,基础差的学生对此一筹莫展,久而久之,信心自然受挫。对于一些有难度的作业可以变独立完成为集体完成,学生相互切磋,各抒己见,相互取长补短,集体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好学生在合作中心理上也能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
其次,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访问、调查、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而不局限于在书本上寻求答案。如学完《明天的太阳城》后,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教师再依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作业小组,共同去研究了解太阳能。各小组成员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有的走人周围亲戚朋友家调查生活中对太阳能的利用情况,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有的则采访了销售太阳能热水器的商店负责人,了解其原理……正是这些开放的作业方式,为学生提供“活”的更广阔的求知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评价方式“活”起来
我们的作业常常是统一上交到教师处,由教师来检查是否完成了,完成的质量如何,一切由教师来评定。其实,有了“活”的内容、“活”的完成方式,我们的评价作业的方式也可以“活”起来。可以是刚才所说的检查型的,也可以是展示型、汇报型、交流型、竞赛型……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如《明天的太阳城》的关于太阳能的课题研究,以小组为单位由作业组长向全体同学汇报研究成果;《海洋——21世纪的希望》学后学生收集有关海洋的资料,全班同学在一起相互交流,共享学习成果;《负荆请罪》各剧组表演排练的话剧,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学会合作》开展班级的小型演讲比赛……
总之,学生是有差异的,兴趣、能力、个性、特长各不相同,只有努力让我们的语文作业“活”起来,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各尽所“知”完成作业,各尽所“能”做好作业,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欢迎作业,真正让作业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