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72

[ 王 刚 文选 ]   

小学朗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 王 刚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方式有多种,首选是读书。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当然以读为本,读的方式又以朗读为主。朗读是阅读方式中的一种,这种方式好处很多、作用很大,历来为师者所推崇。朗读教学的方法也很多,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取舍。但是,笔者认为,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要,也是其它阅读方法无法取代的。张志公先生说:“语感、象感、情感,综合形成美感。阅读重要的是‘感’,而学生的‘感’是贫乏的,‘贫乏是语文教学的致命伤”’。“感”实际是阅读者阅读时的心理活动,它是阅读者对文本的感受,一种油然而生的体验,甚至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趣味盎然的朗读,培养了语感,体会到情味,感受出理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进行了探索,有了—些自己的想法。现写出来与大家共商。
  
  一、想象式情境
  
  教学《三亚落日》一文,可想象我们来到了三亚,在海边欣赏富有诗意的三亚落日,看到三亚落日的美景:色彩斑斓、形态万千。在想象的情境中朗读,可以形成课文的意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二、赏析式情境
  
  教师授课时,对所要朗读的材料作精要赏析,以激发学生朗读欲望。如教《理想的风筝》一课,要求学生朗读文中第一段,教师可作如下赏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图画,万物复苏,生动传神,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哪位同学能通过富有激情的朗读让我们共同领略一番呢?”
  教师在创设此种情境时,一要对材料韵致把握准确;二要点到为止,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品味空间。
  
  三、点拨式情境
  
  对语言材料的朗读特点及要求稍作提示,引导学生朗读。每种文体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朗读时应注意把握语言材料的特色。如诗歌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感情充沛,概括性强;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言精练。朗读诗歌必须注意这种体裁的特点,在透彻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体验和想象,紧紧抓住诗的微妙构思,引发自身的勃勃诗情,再运用富于感隋的声音,恰当的停顿,形成鲜明的节奏,并把韵脚的音节稍稍拖长,读得响亮清晰,平仄分明,使人明显地感到前后押韵的地方,产生一种和谐的韵律美,读出诗味。
  每位作家的写作风格也不尽相同。在朗读时,教师可稍作点拨,能获事半功倍之效。如读李白诗,豪放飘逸,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飘然而至;读杜甫诗,则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现实主义风格呈现眼前……
  
  四、直观式情境
  
  可以用实物展示或用多媒体演示,创设和朗读相关的直观的情境。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朗读前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烟台海之景。学生读冬之海,自然激烈紧张;读春之海,自然舒缓;读夏之海,自然轻松晓畅;读秋之海,自然兴奋、喜悦。
  
  五、音乐式情境
  
  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由于学生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对周总理缺少了解,朗读时往往缺乏感情。于是我在教学前先搞一个小型的周总理生平事迹图片展览会,在教学时又放一段录像片,配上一段哀乐,教室里顿时形成一种悲痛的气氛,也为学生创设一个“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理解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然后再朗读,学生在读到人们默哀的情景和悲痛的心情时,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从而增强了怀念、热爱总理的思想感情。
  当然,朗读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还有很多,如播放录音,可称作“范读式情境”:老师故意读错语气、感情,要求学生纠正,可称为“误读式情境”。但不管怎样,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坚持两个前提:
  第一是对朗读材料“情”的深刻体验,诗歌、散文有“情”,议论文、说明文同样有“情”,因为美文皆“因情而生”。第二是对学生心理兴趣的准确把握。学生的“情”要靠教师去调动,去激发,其基础是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小学朗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