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65

[ 石水凤 文选 ]   

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

◇ 石水凤

  从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认知存在着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他们对身边的生活、自然、社会等缺乏必要的关注,更缺少参与。语文学习仅在课堂上,以课本为主食,显然营养不够丰富和全面,学习状态也不够生动、灵活。
  一次“三年级语文综合复习测试卷”出了一道修改题:“公园里,腊梅花、蔷薇花、紫藤花全都开了,真是美丽极了。”此句错在“腊梅花”不可能与“蔷薇花、紫藤花”同时开放,犯了生活常识错误。而对于本病句的修改,全班正确率较低,68人中只有8人修改正确。跟其他班级老师交流,情况也大体类似。可见,大部分三年级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花木开放的时间并不清楚,而习惯于单纯地从语法角度去分析句子。
  为改变小学生认知与生活脱节、知识面狭窄、生活常识匮乏、学习兴趣不浓的状况,本学期,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拓展文本,构建新的语文学习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就变小了,学习就变得死板、机械了。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语文素养的实际情况,从语言、知识、情感等各方面去拓展教材,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乐园,把他们带进鲜活的生活。让他们以课文学习为出发点,去关注自然现象,关注社会生活,从原始新鲜的语文资源中汲取营养,真正把小学语文课本“读厚”、“读活”。
  例如在教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一文之前,我布置学生跟着家长到离校较近的宁高高速公路去看一看,画一画,数一数……通过实地的观察和向他人请教,学生具体感知了高速公路的结构与特点,体会到高速公路在生活中的需要,了解到这条高速公路在家乡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当学生学习课文时,兴趣十分浓厚。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照挂图,很容易就理解了“双向四车”“分隔带”“超车道”“行车道”“紧急停靠”“防护网”等专业交通术语。在与普通公路的比较中,体会到它“宽”“平”“长”的特点,以及它对于各个沿边城镇经济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既避免了纸上谈兵的机械讲读,又事半功倍,趣味盎然,大大提升了语文课堂的品质。
  此外,为增加小学生语文课外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课文辐射开来,在学通学透课文的基础上,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如字典、资料、网络……自己查找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让课内外结合起来,增加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如在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时,读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鼓励学生去找一找、读一读王维的其他诗歌。学习兴趣浓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领略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好奇心。
  又如在学了《哪吒闹海》一文后,我让学生再读一读《封神演义》(儿童版)的其他故事。利用语文活动课,开展一次《封神演义》的故事会,把学生阅读《封神演义》兴趣推向高潮,在我班几乎掀起了一个阅读《封神演义》(儿童版)的浪潮,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打牢语文的基础,从更高层来说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
  
  二、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具有相当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与可塑性。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积累语文、运用语文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在教学活动中,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既要重视活动对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促进作用,又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体独特体验,培养他们对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处事信心与意志力,并进一步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学期,在学习《西湖》、《泉城》等描写景物风光类文章的同时,我结合本县旅游资源,带领学生开展了主题为“我是小导游”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各个景点去看一看,到图书馆、网上去查一查,向熟悉的人问一问。了解家乡的自然美景、风俗人情、人文地理、民间掌故……然后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汇总资料,编写各景点的导游词,还讨论确定最合理的游览顺序,把零散的导游词串连起来,在活动中比一比,选出最优秀的导游。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接触到丰富而鲜活的语文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在“小导游”汇报会上,大家争先恐后,气氛空前热烈。在生动形象的描述中表现出学生对于乡土知识的理解,对于家乡人文风光的热爱。
  
  三、注重探究,培养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
  
  语文教学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他们做学习与生活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师应努力摆脱“我讲你听”的陈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构建语文知识与学习方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乐于创造的学习品质。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来源、情感的体会、意境的领悟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必须挖掘课文的可探究因素,合理引导,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学生对于“对愁眠”一词虽然能说出它的意思,但很难切实地体会诗人当时忧愁的境况。我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人手探究:一、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二、诗人写诗时生活中的际遇。学生从师、生、文本的平等对话中捕捉到信息并通过查找到的资料证实,得出结论:1、诗人所处的情境是孤寂清冷的夜晚,乌啼霜寒的深秋;2、深秋季节是叶落归根的季节,诗人想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的愿望更加强烈;3、诗人当时长期漂泊在外,为生活奔波,时事艰辛,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使诗人思绪万千,忧愁也油然而生。平等的对话、质疑,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探索与向课外资料的求证,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因而,对诗人情感与诗词意境的领悟便水到渠成。

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