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66

[ 丁俊华 文选 ]   

莫让“情”不由衷

◇ 丁俊华

  语文阅读教学应深入文本,更要深入学生心灵,引发学生真切的情感共鸣,避免一些“情不由衷”的对话体验。
  
  现象一:统一思想
  
  某教师在教学五年级课文《诺贝尔》时与学生有这样的对话:
  师:如果你是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毫不气馁,继续我的研究。
  师: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诺贝尔。
  生2:我会放弃。
  师:(诧异)你可是诺贝尔呀?
  生2:(迟疑)哦,我不会放弃,我也会继续研究的。
  师:这才是诺贝尔呀!
  显然,教师设计这个环节是要引导学生变换角色走进诺贝尔内心,从而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伟大之处,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教者的对话设计是基于思想的统一,那就是要求学生答案统一——我会毫不气馁。这是一种怎样的言语表达呢?无疑是一种统一思想后的言不由衷。这样的言语背后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呢?无疑是一种主动迎合的被动的情感应制。这种语言实践产生的体验是不可取的,我们应给学生以思想的空间,这样学生才会产生真挚的情感体验。试想,如果当时教师换一种引导方式,不将学生的想法硬嫁接到自己的思路上来,顺势追问学生“你为什么要放弃?”“在放弃的绝大多数人与诺贝尔之间,谁是伟大的?谁最让你尊敬?”,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中形成自己的体验,效果会更好一些。
  
  现象二:无病呻吟
  
  某教师在教学五年级课文《推敲》中“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一段时这样指导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想想,韩愈在说这句话时会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气势汹汹。
  师:是的,你来读读。
  生1:(很生气地读了出来)
  生2:(很生气地读了出来)
  集体读出了气势汹汹的语气。
  这句话的教学本不是重点,刻意浓墨重彩指导学生朗读,没有必要;再者,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也应给予人物以历史的真实,引起学生符合历史真实的情感体验。曹道衡的《中古文学史论文集》论证了这则故事纯属虚构。在任京兆尹之前,韩愈与贾岛就在洛阳相识了。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贾岛作《寄韩潮州愈》相赠,诗云“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二人为忘年之交。韩愈在京兆尹任上也是很有政绩和口碑的。这位教师这样的指导偏离了文本,也偏离了人物的真实,给韩愈加上了一个趾高气扬、作威作福的官宦形象,即使韩愈厌恶佛教,也不至于气势汹汹地对待一个寒酸的出家人。这样的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是无中生有、无病呻吟,是凭空臆造和虚假宣传,给了学生错误的认识,不要也罢。
  
  现象三:强作声色
  
  某教师在教学四年级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中外国人蔑视徐悲鸿一段时有这样的—个过程: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体会。
  生1:蔑视!嫉妒!
  生2:很不礼貌!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从“很不礼貌”、“冲”。
  师:假如徐悲鸿就在你面前。你很不礼貌地冲他说说这段话。
  生1:(不自然,但还是勉强读了出来)
  生2:(也勉强读了出来)
  ……
  教者设计是想通过朗读指导使学生感受到外国^对徐悲鸿的蔑视,从而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但“假如徐悲鸿就在你面前,你很不礼貌地冲他说说这段话”这个指导显然有待商榷,直接使得后面学生的朗读有些强作声色。究其原因,我想是学生对文本文字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情感体验,他们从心里佩服、崇拜徐悲鸿,面对这样的偶像,学生怎么忍心很不礼貌地冲他说这段话呢?即使读得再像,也是要打折扣的。学生的内心体验与外在表达背道而驰,面对老师的要求,学生只能强作声色了,而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心理绑架”吧!
  
  现象四:口头吆喝
  
  一教师教学四年级课文《特殊的葬礼》时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师:同学们。总统的悼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想想:假如你是那位总统,你会怎么做呢?(出示:假如我是总统,)
  生1:假如我是总统,我会发布法令,阻止滥砍乱伐森林。
  生2:假如我是总统,我会命令人们节约水资源。
  生3:假如我是总统,我会要求人们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生4:假如我是总统,我会呼吁全世界人民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教者承接上一个环节,利用“假如”展开语言训练,目标是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但问题是有了“假如”这个虚假性的前提,学生就可以海阔天空地肆意表达,哪怕是“假话”、“空话”,只要从道理上说是对的就行,这样反而淡化了先前形成的环保意识,对已有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削弱,甚至带上了一定的虚假成分,不过是一种口头吆喝。但如果换成“就算我不是总统”或者“即使我不是总统”进行语言训练,以退为进,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反而是真正出自学生内心的,是积极的,学生的表达也才是一种发自肺腑的庄严承诺和誓言。

莫让“情”不由衷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