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点]“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代替“双基训练”,成为语文新课程的核心话语。如果说,“语文素养”指向语文课程目标的整合,那么,“整体提高”则是指向了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而“单元整体教学”则是非常有益的实践。
巧夺天工的姥姥的剪纸,哀婉动人的牛郎织女故事,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单元。单元整体教学没有逐篇逐段逐词逐句的讲读分析,而是从整体着眼,通过感知、欣赏、拓展等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理解、把握课文,体认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乐舞蕴藏着传递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受体会三篇课文的作者丰富的语言表现力所产生的回味无穷、令人神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进而,激发学生去保护、发掘、表现、传播地方民族文化的热情。四个课时的整体设计完成了以往八个课时的包括生字生词教学在内的各项教学任务,学生还学得更加有趣、有味、有神。
“整合”是一种趋势,“整合”也是一种思想。语文课程的“整合”问题,需要花大气力去研究探索。戴晓娥的《走向整合》已经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今天她和她的团队又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个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充溢着创造的精神,充溢着智慧和灵气。我想,这样当语文老师也一定是有趣、有味、有神的。
[陆志平:研究员,特级教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综述
单元整体教学,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对课程目标有清晰的认知,并对一册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充分考虑每一个主题单元中听说读写的统整,甚至要把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做—个大体的规划。这样的备课,主要突出三点,首先是“心中有人”——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其次是“胸怀大局”——要从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要求出发;最后是“着眼细节”——要在关注大问题的基础上做好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围绕“民族文化”这一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叙事散文《姥姥的剪纸》,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抒情散文《安塞腰鼓》。所选的三篇课文,文笔清新,语言规范,文化内涵丰富。
综观这个单元,编排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追求专题意义上的整合,凸现单元主题思路。每篇课文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如果把“民族文化”这根主线当作是一串项链,那么每篇课文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精神、力量就是这串项链上的“珍珠”。这些珍珠折射出的内容是“五彩斑斓”的,它们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整体把握单元教学时,既要彰显共性又要突出个性。
不管是单篇课文的教学,还是单元的整体教学,始终要把握好教学重点。本册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根据第三学段的目标,结合六年级学生和本单元课文的特点,从整体人手,分四个课时,按感知、理解、欣赏、实践这样的学习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平台,设计教学。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课时目标
1 初步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
2 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读好重点段落。
3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研究传统民族文化,特别是家乡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交流评价《预习单》第一、二题,了解默读课文和词语学习情况
1 汇报默读三篇课文所用时间,自我评价。(使用反馈器进行交流)
2 老师结合《预习单》评价学生阅读的速度、广度和效度。(电子交互式白板)
板块二:学习两组重点词语。了解北方语系的用词特点,读好重点段落
1 出示第一组词语:“择菜、薅草、茂腾腾、后生”。(使用电子交互式白板调用资源)
(1)正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分析这组词语共同点。
(3)再从这组文章中找出几个类似的词语,感受北方语言的特色。
2 出示第二组词语:身心入境、熟能生巧、暴跳如雷、心急如焚、奇伟磅礴、元气淋漓。
(1)正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随机指导相关重点段落的朗读。(借助配套学习光盘)
(3)简要谈谈相关词语和段落所表现出的人物特点。
板块三:整体感知单元主题
初步归纳单元主题。(结合交流《预习单》第三题,发现三篇课文的共同点)
板块四:交流资源信息学习状况。确定小组研究内容
1 交流从课外资源中搜集和学习到的相关资料,筛选出一个大家都感兴趣,想进一步探索的内容。(使用反馈器进行交流)
2 全班汇报,并制定实践探究的方案。
三、设计要点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是在学生预习整组课文,并完成《预习单》的情况下展开教学的。《预习单》从整体人手,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的练习,对单元有一个整体印象。再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去发现这组课文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点,即指向体现民族文化的一些元素,使学生初步感知单元主题。
两组词语的学习,在设计上也是统整考虑的。第一组词都带有北方语言特点,这样的语言因为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因此不管是在语音还是语义上都是难点。放在一起,在比较中揣摩、发现,既容易掌握,更加深了对地域语言形式多样性的理解。第二组词,都能够表现文本中人物的特点,在朗读中回顾思考,然后以此为凭借,创设语境设计几个朗读活动,检查重点段落的朗读情况。
结合预习单第四部分的内容,利用配套光盘、网络等各种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接触、了解相关信息,激发他们对研究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附:
第二课时 理解文本,体会情感
一、课时目标
1 引导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的方法。
2 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了解托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3 朗读感悟,学会用“无论……无论……”的句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复习交流,回顾单元主题及人物形象(使用反馈器进行交流)
1 民俗文化: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剪纸和安塞腰鼓留给自己的印象。
2 人物形象:姥姥、牛郎织女、黄土高原的后生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板块二:品味词句。理解文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出示关键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剪纸情趣
1 默读课文《姥姥的剪纸》4~6小节,思考:姥姥的剪纸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剪纸声为何如此流畅。
2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总剪,手都有准
头了。
3 理解“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抹黑剪”这六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4 朗读体悟:感受剪纸所能将带给作者的情趣。
5,又一次感受关键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体会姥姥技艺的高超让作者的梦境与心境变得有声有色。
★祖孙情深
1 体会“拴”字在文中的作用,感受这个字的传神。
2 读《姥姥的剪纸》第7~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姥姥剪纸的句子,体会姥姥通过剪纸传达的对作者的爱。
3 再扣“拴”字,感受文字的张力(形神兼备):姥姥的剪纸,不仅拴住的是作者的身体,更是拴住作者的心。
★文化情结
1 理解“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旦墅”,体会“窗花”成为家乡记忆形象的符号、情感的寄托。
2 再次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体会“剪纸声”传递的丰富的文化情结,体会剪纸给作者带来的对民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体认。
板块三:理解表达,感受《安塞腰鼓》《牛郎织女》的内容和情感(使用反馈器进行评论)
1 用“无论……无论……”的句式,表达自己对《安塞腰鼓》的理解。
2 用“无论……无论……”的句式,表达自己对《牛郎织女》的理解。
3 相比《姥姥的剪纸》和《安塞腰鼓》,让学生说说《牛郎织女》在表达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4 交流讨论,感受晓白朴实是民间故事的特点,也是能够口口相传的魅力所在。
三、设计要点
第二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从遣词造句、形式方法、表达顺序等方面,触及文本内核,贴近文字,感受文章从语言到形式、从内容到情感统一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这三篇课文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根据每一篇文章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有主有次,有重有轻。《牛郎织女》是一篇神话故事,学生耳熟能详,通过与另两篇课文的比较,感受民间故事在表达上的魅力。《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文辞瑰丽,情感丰富,多用短句,适合朗读感悟。因此,排比、反复等表达形式都是通过引导朗读,让学生去感受这种表达形式的特点:这样的表达更彰显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安塞人民生命的活力。《姥姥的剪纸》表达细腻,言词生动。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语言,比如一个看似普通的“拴”,却牵动整篇文章的情感主线,利用朗读、感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在感受文字张力的同时,去体会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另外,通过第一篇课文的精讲,让学生体会关键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的意境所在。并以此为切入点迁移至另两篇课文,让学生也用“无论……无论……”的句式说说对第二、第三篇课文的理解,将学生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的训练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体会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乐舞所蕴藏、传递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对民间故事这一文体的特点,更是在单元整体设计的视野下,采用比较的方法,高效达成目标。
第二课时设计: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博爱小学邱俊
第三课时 欣赏表达,主题探究
一、课时目标
1 概括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任务与方法。
2 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朗读感悟,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 通过文体的对比,明确不同文体、不同表达形式独特的表现力。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回顾前文,明确主题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形成统一的观点,确定主题为“民族文化”。
板块二:文体对比,感受主题
1 组织学生讨论。
(1)问题探究:围绕着“民族文化”这个主题,本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通过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呈现的。
(2)组织讨论,形成观点。(预设观点:内容不同:剪纸艺术、传说故事、传统鼓乐;文体不同:记叙文、民间故事、散文;……)
2 小结: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
板块三:以《安塞腰鼓》为例,学习独特的表达形式
★找关键句
1 浏览《安塞腰鼓》,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哪句话一直重复出现?
2 板书,指名反复朗读。
★分层品读
1 讨论: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笔划下来。
2 这句话把5~17小节分成了四个层次,每个层次表达的内容都不一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四个层次。
3 四个小组按四个层次分别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并用“好在有——,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
4 播放视频片段,将文字形象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感受,加深学生的理解。
★感受文体
1 以诗行的形式出示第5小节部分内容,全班集体朗读。
2 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形式读后给你怎样的感受。
3 整篇文章还有很多像诗一样的句式,学生找一找,读一读。
4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文章大量采用这样的短句,用排比、叠词、感叹号等动感十足的语言,就把安塞腰鼓的活跃与激烈表达了出来,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能生动地展现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强盛的生命力。
5 用“好一个……”的句式,表达自己对《姥姥的剪纸》和《牛郎织女》内容以及蕴含的独特民族情感的理解。
6 交流比较,让学生说说《姥姥的剪纸》和《牛郎织女》适不适合采用这样的句式,并说出理由。(使用反馈器进行讨论)
7 观点归一:不同的内容与情感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进一步了解文本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关系。
三、设计要点
第三课时的教学重在主题的探究。这里的“主题”指的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本单元的主题为“民族文化”。教学中,以《安塞腰鼓》为例,充分挖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学生才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但这种人文素养的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主题的提炼也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发屣起来的。
除了主题的探究,感受不同文体特点、不同的表达方式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通过关键句学习、句式变换、多层次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安塞腰鼓》独特的充满着浓郁地域特色的文本语言。在三课文体的对比中,逐步明确文本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关系。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力求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明晰主题——文体对比——品
读交流——句式串联,让学生在主题讨论中观点归一,在对比阅读中探究学法,在品读交流中把握特点,在句式串联中感受表达。
第三课时设计: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勤业小学 李薇薇
第四课时 综合实践,课外拓展
一、课时目标:
1 感受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与生活情趣,产生探究民间艺术的热情。
2 整合单元练习的内容,了解民间俗语、民间戏曲的艺术特点,适当积累俗语、成语。
3 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单元整体回顾,明确探究目标
1 (出示学生仿写的句子)学生朗读回顾: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忆及(剪纸、民间故事、安塞腰鼓)
2 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走进中华民族文化大观园,主动探究,感受生活的情趣和文化的情感。
板块二:创设情境。引导欣赏熟悉的民族文化
1 情境创设:小明从黄山旅游回来,在日记中写道“真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视频播放:黄山风光短片)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交流课本上或课外的其它俗语,比较发现俗语的一般特点。
2 自学“诵读与积累”成语,正确朗读,感知大意。
3 情境创设2:学生欣赏京剧。(视频播放:京剧片段)简单谈谈欣赏后的感想,用上恰当的成语。集体交流“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有板有眼”。(白板出示角色图)
4 情境3:(播放学生采访常州剪纸世家录像)对同学的采访进行评价。
5 学生介绍金坛剪纸。(学生研究PPT展示)
板块三:引导发现,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1 欣赏奥运开幕式片段。(视频播放)
2 交流发现其中的民族元素。(使用反馈器进行抢答)
3 交流谈话,理解民族文化元素的现代魅力,引导感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含义。
4 揭示探究问题: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标识,今天,它们生活的土壤在哪里?如何传承下去?
小组交流合作,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5 大组汇报,确定研究课题。
板块四:课外实践探究
课堂总结,课外延伸,自主探究。
三、设计要点:
第四模块“综合实践,课外拓展”呈现出资源广泛、方式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帮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创新的重要途径。进行本课时教学设计时,关注了以下几点:
第一,“课外拓展。综合实践”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延伸与回归。课堂学习最终是为学生的生活与未来发展服务的。基于文本的综合学习将视野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最终的归宿。在设计时把握好单元教材文本特点,强化单元的主题,从内容到形式,都能作为课堂与课外的联结点,极其自然地让语文学习回归更广阔的天地。
第二,“综合实践,课外拓展”的主体依然是学生。在前面几个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起参与教材的解读,为课外拓展奠定了基础。从拓展性学习活动的选题与设计,到整个探究学习过程,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的兴趣,是课外拓展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师善于整合资源,创设—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内驱力。
第三,“综合实践,课外拓展”需要教师的过程性指导。缺少了教师有效的指导与帮助,拓展学习任务是很难完成的。如前期需要教师帮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需要教师对使用设备、搜集资料、绘制思维导图等进行相应的培训;中期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拓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障碍,提出建议或帮助调剂资源等;后期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作出相应的激励评价。另外,整个课外拓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都应注重思考、操作等方法的指导,淡化结果,重视过程,让学生在一次次课外拓展学习实践中得到学习能力和品质的锻炼。
[第四课时设计: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小学 牟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