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81

[ 季本明 文选 ]   

浅谈语文教学

◇ 季本明

  一篇课文的教学只有通过反复的、多形式的读;才能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作。记得一位老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描写蝙蝠用‘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老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想办法解决(比如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要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主动克服阅读中遇到的困难。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一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记得我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发现学生对周总理不熟悉,对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没有感受,这些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都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就让学生自己从报刊中搜集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结果课上得很成功。学生有了这种好的读书习惯,在学习其他课文时就会主动地要查找、阅读有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文章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凸现特点。如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把猴子、乌鸦、喜鹊等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感受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只有学生自主读书、喜欢读书,才能感受那些装订成册的纸张的无穷魅力;才能明白语文不仅是字词、句法,更是读书和做人;才能感受自己的成长、感情的丰富;才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才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吸引莘莘学子的目光。

浅谈语文教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