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97

[ 芦家保 文选 ]   

《论语》商榷二则

◇ 芦家保

  一、《论语译注》中之误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一部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学术性的著作,流传很广,为人称道。笔者曾拜读数遍,从中深受教益之余,也发现其中一些硬性的错误,书之如下:
  一、《论语·子罕》第6条(第88页)中,“太宰”当作“大宰”。先秦典籍中“太”字多作“大”,例如《春秋左传·哀公十五年》所载之“大子蒯聩”。清代阮元刊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里写作“大宰”,据此可改正。
  二、《论语·先进》第25条(第118页)中,“稷”字当改作“稷”。《论语注疏》中写作“稷”,据此可改。且“稷”是粮食的意思(译文也这么翻译),应当以“禾”为偏旁。
  三、在书首《试论孔子》部分,开头中即有一个错误。“公元前五五一年”(第二行)当作“公元前五五二年”。因为鲁襄公二十二年是公元前五五一年,而不是公元前五五二年。
  尽管书中有以上这些小错误,但瑕不掩瑜。每每重读此书,总能从中得到新的收获。
  
  二、“脩”字商榷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句: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大意思为:孔子说:“只要有人提着十吊腊肉来作贽见礼,我没有不加以教诲的。”这句话中的“惰”字不能简化为“脩”。笔者读《四书校注》,发现其中“惰”字写成“脩”。余以为不妥。岳麓书社另一些版本的关于《论语》校注方面的书,都存在此问题,不知是否是出版社排印时的疏忽。
  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脩”字条下对“脩、修”二字有一段辨析:
  “脩”本义是修饰,“脩”是干肉。由于二牢同音,所以常常通用,但“干肉”的意思不能写作“脩”。
  按“脩”和“脩”古代为两个字。《玉篇》卷第五(四部丛刊本)云:
  “修,胥避切。治也。饰也。”同书卷六又云:“脩,息流切。脯也。又长也。”
  《广韵》卷第三(四部丛刊本)云:
  “修,理也。《说文》:‘饰也’。”又云:“脩。脯也。又长也。又姓。汉有屯骑校尉倚炳。《姓苑》云:‘今临川人。’息流切。”
  由以上可知,“修”与“脩”二字古音读xiu,和现在的读音相同,然而本义则截然不同:“修”有治理和装饰的意思;而“脩”则是干肉或者姓氏的意思。繁体字向简体字转化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方便,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此不赘述。其中“惰”字即是一例。笔者同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辨析,即作为干肉意思讲时“惰”字不可简化为“修”。此为笔者读书过程中的一点意见,商榷之处,还望大方赐教。

《论语》商榷二则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