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是长期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
有没有一条“便捷”的道路?答案是否定的,然而人们仍苦苦地思索着。但当我们重新审视作文训练方式时,就会发现我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放弃了作文训练的另一种形式——口头作文训练。在我们静下心来做一番思考后,便会有所感悟。
一、口头作文训练的意义
1 “说”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叶圣陶先生在1924年写过一篇《说话训练》的文章,他把训练学生说话这件事看得极其重要,指出中小学毕业生往往“羞涩不肯开口,开了口又含糊不清晰……没有条理,又喜欢说人家说烂了的话”。他认为学生时期“如不经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可宝贵的钥匙”。因此,说话训练不只是语文课的事,也是各门学科里的重要项目,并且要推广到课外。他认为善于说话,并非世俗所说的口齿伶俐,而是“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达”,说的话要“合乎伦理,都出于至诚”。可见,提高“说”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对提高实际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积极的作用。
2 “说”对阅读教学效果影响很大。阅读教学中少不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表达的好坏,对阅读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如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训练学生说话,便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理解了的东西不一定能够表达,能表达的才是真正的理解。
3 口头作文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社会人”的重要途径。“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这是我们古人对雄辩家历史作用的概括。谋士苏秦,游说六国诸侯,结盟抗秦,大大延缓了秦王朝称霸的历史进程。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留下赤壁佳话。闻一多的《最后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青年乃至中国人民推翻蒋家王朝的斗志。现代社会的发展,更为迫切地需要现代人才具备必要的口头表达能力。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社会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因而,口头表达能力,是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广泛多样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桥梁,是从事各种现代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当今时代,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与腾飞,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需要许多富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头脑敏捷、办事效率高的组织领导者,而未来的事业对这些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从这个意义上讲,“说”的训练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二、口头作文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的作用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作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分析事物能力,立意选材、构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核对能力,书写能力。以上所列各项除书写能力与口头作文无关外,其余各项能力的形成与口头作文都有关系。
1 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片段的零星的不连续的,所见所闻的事物也往往是一些现象,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口头作文对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影响,也可从教师和同学观察、分析事物的不同角度上受到启发,有助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2 立意、构思、选材能力的提高。这方面,口头作文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口头作文具有迅速和可变性的特点,学生完成立意、构思、选材后,可以随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启发、点拨,不断得以领会题意,确立主题,明确思路,把握材料,决定取舍修订,并可随意变更,随意设计,直至满意。这完成的过程,也是这些能力提高的过程。
3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好多学生都感到头疼,程度差的学生无从下笔,就是程度较好的学生往往也不敢贸然动笔。口头作文则可打消学生的这种顾虑,因为可以随时修正。这样大胆作文、不断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逐渐得以提高。
4 修改能力的提高。口头作文很大程度上受语感的支配,而语感具有理解功能、评判功能、情感功能。它们的增强,又会大大提高写作的修改能力。修改的渠道既可以通过自我感悟,也可以借助他人力量;既可要求自己,也可监察他人。修改的“形式”,既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同时,在内容、方式等方面具有不拘一格、快速、便利、高效的特点。
三、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相互关系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均是通过言语的表达而完成的。在要求上两者是相同的,都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力。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也有不同的一面。口头语言借助于声音,书面语言借助于文字。口头语言更多带有“自然”的特征,书面语言是口语加工形式,在生活中担有比口语更“高级”的交际任务,从语言的发展顺序看,口语领先,书面语居后。因此,可以说,“只有研究口语,才能把握住书面语”。
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口头作文可以较快地检查学生的思维结果,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利于书面作文能力的形成、提高。书面作文写作和修改过程的思维凝聚性的养成,又可以促进口头作文语言的准确、清晰、严密。
为此,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应注意两者“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文字都提高的目的。在训练时间上,要坚持先说后写。在具体的处理上要注意科学合理安排,但不能顾此失彼。有人预言:“如果作文教学过程中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说后写,那么学生表达能力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为此,叶圣陶、张志公和其他一些专家学者都曾大声疾呼,但遗憾的是仍然未引起足够重视。
四、如何进行“说”的能力训练
1 激发“说”的兴趣。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第一关。我们知道,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腼腆怕羞,性格内向,在大庭广众面前是不轻易“说”的。究其原因,一是从小少于训练;二是没有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致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讲不好,不如不“说”。如果这两条是一座堤坝,那么教师就应该激起他们感情的潮水,将这座堤坝冲垮,鼓励他们自尊、自信。
2 丰富“说”的内容。胸中有所积蓄,而后才能有所抒发。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根本谈不上口头表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凡是对你相对价值较高的知识“都应该好好记录下来,以便一旦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使用”。古今中外,凡成大事业者,无不是十分重视收集与积累资料的,如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一生治学严谨,刻意搜集资料,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资料的种种方法,这样到说话时,就不愁材料问题了。
3 教给“说”的方法。话虽人人都能说,但真正说好却很不容易。这里除有内容是否充实的问题外,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方法问题。为此,应该做到:
(1)在说话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思维的基本途径,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则不合理;必须遵循运用语言的基本习惯,违背它,说出的话则不规范;必须正确运用语言的方式(修辞),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则低效或无效。当然,懂得了以上三方面的知识后,要使说话变得完善,还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2)要在讲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一是通过对课文文词的揣摩,让学生明白说话用词要准确;二是通过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教给学生组材成话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线索以及说明详略等技巧的借鉴。
4 创造“说”的机会。学生有了“说”的兴趣,脑子里有了较充实的“说”的内容,掌握了基本的“说”的方法,还要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1)利用教材进行“说”的训练,如《皇帝的新装》一课解读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以“游行大典结束之后”为题,进行合理想象,经过一番准备后,让学生作“说”的练习。经过这样多次训练,一则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则也锻炼并提高了学生“说”的能力。
(2)作文课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口头审题、选材练习;在每学期的作文计划中,可有计划地安排口头作文,以说带写。
(3)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诸如组织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读书感悟交流会等。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阶段,我们绝不可轻视口头作文,应把它放在作文教学“先导”“基础”“着眼点”上来认识,把它作为“改进作文教学的切入口”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