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54

[ 陈继华 文选 ]   

抓住课堂的“对话点”

◇ 陈继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互动的过程,是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在对话中,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幸福。所以,师生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一个主持人,同时又是对话的参与者。
  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出现不在教学预设中的“对话点”,而这样的“对话点”又往往是稍纵即逝的。作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应该抓住这些“对话点”,很好地利用“对话点”再生发另外一些“对话点”,使学生在对话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在探究中产生新的感悟、获得认识上的飞跃。但是如果抓住了“对话点”以后就远离文本,滔滔不绝,天马行空,只让人沉浸在一时的氛围之中,过后却一片茫然,就违背了新课标中“关注文本”的理念。
  生成是教学对话情境下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或发展,这种获得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智慧,它仿佛是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而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按教育大师马克思·范梅南的说法叫“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和处理偶发情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的确,“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这种能力素质,否则纵然有高超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历,也难实现课堂精彩生成。
  课堂上,学生时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予引导、启发,这样既可保护学生善疑好问的积极性,营造利于生成的空间,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把干扰教学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这就是课堂教学机智。
  一位名教师教《紫藤萝瀑布》时,有这么一段教学实录:
  生1:老师,宗璞是什么意思?
  师:(错愕状)你问的是宗璞这个名字的涵义吧?
  生1:是的。
  师: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去问作者本人。(哄堂大笑)我还没有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当然,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办法来尝试着解决。查字典。先查“宗”,“璞”显然是一个名词,那么“宗”就应该是一个动词。
  生2:“宗”作动词解释,它的意思是“效法”。
  师:还可以理解为学习、师从、崇尚等意思。“璞”呢?
  生3:“璞”是包着玉的石头,又指没有雕琢的玉。
  师:玉石不是普通的石头,是品位很高的石头;当然它又不是完美的玉。可以理解为天然的,本真的,不矫揉造作的意思。连起来讲,“宗璞”的涵义就是崇尚自然、追求本真的境界。天哪,这倒是非常符合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取向的。现在我倒有些好奇,(对生1)你是怎么想到要问这个问题的?
  生1:她的原名是冯钟璞,估计是父母或其他长辈起的。笔名都是自己起的,她本来可以用“钟璞”做笔名,也可以用一个跟原名不相干的笔名。我想,她选择“宗璞”,应该有她的想法。
  师:你想得很独到,也很有意思,作者确实也可以用“钟璞”做笔名,这个笔名还很好听。那她为什么不用呢?大家再看看词典上是怎样解释“钟”的?哪一个解释更合适?
  生:人的感情很集中,例如“钟情…‘钟爱”。
  师:回答正确。根据我们刚才从工具书上了解的情况,比较一下,“钟”和“宗”的差别在哪里?
  生:感情是相同的,都是喜爱之情。
  师:有没有差别呢?
  生:程度上有差别。“钟”的色彩更强烈—些。
  生:表现方式上有差别。“宗”的感情含蓄些,看不出来,比较深沉。“钟”的感情比较浓烈,可以看出来,是露在外面的。
  师:很精彩!由作者的笔名,我们有了意外的发现,意外的收获。在大家的启发下,我感觉到了“宗璞”意味的丰厚,它不仅揭示了作者高品位的审美趣味,让我们知道了她喜欢什么,而且表现了作者崇尚自然、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明白了她是怎样做的。同学们,我们这次简直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真是了不起呀!这次学习,我们不仅读了一篇好文章,还结识了它的作者,拜访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靠的是什么呢?(有学生回答“文字”)对,文字,汉字。汉字是有方向的,可以把我们引向广度和深度;汉字又是有情态的,可以放映喜怒哀乐的故事。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就给我们起了名字。这些名字要么是吉祥美好的字眼,寄托了父母的祝福和期望;要么是独特或典型的标记,包含着动人的故事或者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仔细搜索一下吧,看看我们自己的名字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今天的作业是课外练笔,题目:《寻找我的名字》。
  其实巧妙合时地抓住“对话点”就是体现新课标中“随文而讲”的理念,这里的“随文”就是要求我们关注文本,而所有的“对话点”最终是以文本为归宿的,只是通过对话不断地提升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个人独特见解的表达和独特感悟的产生。尽管很多“对话点”的出现是没有任何的预设性可言的,但是其中也有些许的“必然”,如果教师课前能认真阅读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刻挖掘,产生个人独特的体验,将课备“厚”(深厚丰实),在课堂上就能敏锐地看到“对话点”的灵动出现,甚至有意识地撩拨,引出“对话点”。学生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
  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时,曾预设了几个问题:长妈妈叫什么?阿长是她的名字吗?“我”什么时候叫她“长妈妈”?什么时候叫她“阿长”?
  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插曲”。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
  师:长妈妈叫什么?
  生1:阿长。
  师:阿长是她的名字吗?
  学生愣了一下(马上翻书)
  (片刻之后)
  生2:不是。
  师:她到底叫什么?
  (学生愣住了,有些学生在翻书,有些学生交头接耳在询问)
  生3:不知道她的名字。也许她根本就没有名字。我太奶奶就没有名字。(众笑)她原来叫张氏,嫁给我太爷爷后就叫姚张氏。那时候的妇女都没有名字。
  生4:不对,也有人有名字的,比如杜十娘。
  师:杜十娘是她的名字吗?杜十娘是青楼女子,因为排行第十,大家叫她“十娘”,应该还有“三娘”“五娘”吧。
  生l:秋香。
  生2:秋香也不是她自己的名字。她是丫环,主人随便给她起的,比如“春兰”“冬梅”。
  生4:秋瑾。
  师:对,秋瑾是她的名字,还有呢?
  生2:李清照。
  师:对。李清照不但有名字,还有字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和秋瑾都出身什么家庭?
  生3:大家闺秀。
  师:现在我们知道,过去中国妇女大多没有自己的名字,有的青楼女子和仆妇是主人随便起个代号,只有大家闺秀才有自己的名字。长妈妈属于哪一种?
  生3:第二种。
  师:对。实际上,连“阿长”这个代号原来也是别人的,原来的“阿长”走了。她顶替了“阿长”的工作,也顶替了“阿长”的代号。主人公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
  生(齐答):旧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
  师:好见解,真好!(竖起大拇指)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应是与文本进行反复的、深层次的“对话”,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真正感悟文本,以文本为纲,设计课堂,抓住课堂“对话点”,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及蕴含其间的情理接触、碰撞、对话,促动心灵的体验与探究,从而使我们的课堂“花月正春风”。

抓住课堂的“对话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