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习作,就是以“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以“学生需要”为习作目的,并把习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习作形式。这里,“演化”是“生活化”习作研究的中介和关键,我以为应包括两个环节的“转化”:一是要把学生的习作演化为“生活”,即真正的日常生活;二是要把习作演化为学生的“需要”。因为学生在整个习作实践活动中都是为了实现“生活中某种需要”。但是,“生活化”习作又不应该是“现实生活”的复制,而提倡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创新;“生活化”习作研究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更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及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生活化”习作研究必须植根生活,不能“概念化”
关于作文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文学界颇有争论,直接影响着习作教学与生活关系问题的研究,而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认为“生活”或者“需要”是作文、教育甚至人生追求的原动力。从学生鲜活的生活出发,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体验,学会交流,不断丰富习作生活积累,才能逐步学会表达,进而“想写”“乐写”。
应该明确,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平时的做、看、听、想、说、写,实际上就是在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而我们要研究的是让他们在生活中“做什么”,还有“怎么想”的问题。即植根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组织哪些实践活动才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目的。为此,清明时节,我带孩子们踏青、扫墓、放风筝,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春天;“母亲节”让孩子们为妈妈洗一洗脚,或帮妈妈做一件事;“世界水日”,我们一同去自来水厂参观、调查;校园“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读书节”期间,我和孩子们一起参与、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并和孩子们一起把活动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都记下来,写成观察日记,有条件的同学鼓励他们和老师一起在“教育在线”发帖交流;玉树大地震期间。我和孩子们共同观看相关专题报道……一幕幕生动的自然生活画卷和社会生活图景,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热爱。因为爱,他们的心弦被悄悄拨动;因为爱,他们“有话要说,有情要抒”;因为爱,他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习作水平得到了提高,理想情操得到陶冶,从而乐于表达!
一位三年级小朋友这样描写他眼前的重阳节:
整个马路上车水马龙,被挤得水泄不通。小朋友们挥舞着荧光棒,使繁闹的夜市变得更加美丽。商店里人山人海,叫卖声、还价声、谈笑声此起彼伏。快乐传递得很快,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只要一来到马路上,就兴致勃勃,变得满面春风。整条街上连空气里也洋溢着欢乐的气息。……
不难看出,学生在亲历了生活的体验之后,用语言描摹的是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尽管还不太形象,不够生动,但语言是自己组织的。因此,学生的语言远离了教师的“模板”,读来异常亲切,流淌着真情,洋溢着情趣,远离了“概念化”的倾向。
二、“生活化”习作研究必须提炼生活,不能“庸俗化”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对自己的书画创作是这样要求的。在他看来,生活中的“画面”并不都能“入画”,除了“删”,还要“就”,由此才有可能创作出“领异标新”的作品。“临时现买现卖的情形有时也有,但是光靠临时的观察和认识总不够。因为临时的观察认识不会怎么周到和真切。达到周到和真切要靠日积月累。”(叶圣陶语)我想,小学习作教学既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深入观察生活,要“胸中亦有千竿竹”,也需要这样一个帮助学生“培竹”“选竹”的过程。这样才能“胸有成竹”!
“寻找春天”系列习作训练,我没有让孩子们包罗万象地去写,而是尽力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怀揣一颗童心,主动和孩子们一起观察,一起交流、沟通,共同撷取春天里最动人最夺目最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基于此,“感春”“寻春”“赏春”“留春”系列片段训练,我采取中国画写意“散点式”透视教学,通过诗意的语言、隽永的意境、到位的点拨,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请看片段指导——找寻春天:
师:在春天的公园里,你找到春天了吗?
生:春天在迎春花里,她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生:春天在柳树冒出的新芽上,像新生的婴儿。……
师:你听到什么了吗?
生:我听到小鸟在啾啾,好像说春天来了!……
师:在春天的田野里,你找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油菜花穿着金黄色的衣服,一个个婀娜多姿!
生:紫色的蚕豆花像展翅的蝴蝶,真美!
生:春天在孩子们的笑脸上!
师:是啊,孩子们笑得真开心!比春花灿烂,比春花芬芳!满目的田野风情,你想到什么呢?
“春天的公园”、“春天的田野”和“春天的校园”组画重现,不就是告诉学生春天就在我们眼里、耳朵里,在我们的手心里、鼻子里,在我们的心坎里?春天无处不在!我借助多媒体,通过“蒙太奇”的表现方法,在对学生多重感官的刺激下,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在关键处启发,在“愤”“悱”处锤炼。不仅“观”,而且“察”;不仅“赏”,而且“味”“说”“写”“评”,在师生和谐的沟通交流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当学生找寻到“祖国生机勃勃的春天”时,我没有给予主题的渲染和强化,而是促其深入思考,有效杜绝“面面俱到”、“人云亦云”以及“流水账式”叙述的“庸俗化”弊病。
三、“生活化”习作研究必须表现生活,不能“脸谱化”
“从说到写”“由述到作”是传统作文教学一条重要的原则。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表现当下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这是“生活化”习作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
习作,其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了应用表达的需要。小学生习作,如何做到言之有物?如何有效运用准确的语言去表现生活,写自己所看、所听、所想、所感,这是“生活化习作”研究有效性的本质体现。《野炊》习作指导,我没有停留在“你做了什么”的层面,也没有定格在“整队——出发——野炊——感受”这一司空见惯的“公式化”“脸谱化”的框架内,而是指导学生抓住野炊过程中“生火”、“去土豆皮”、“炒西红柿”、“师生共餐”等富有生活味的镜头,展现野炊生活中最动人的画面,指导学生抓住“细节”写具体,写细致。请看片段指导——生火:
师:你对野炊的哪个画面印象最深?
生:生火。
师:你怎样生火的?
生:我把草点着了,不知什么原因,一会儿火又熄了,我就使劲吹,吹得满头大汗。
师:你怎样把草点着的呢?
生:我先抓一小把草,右手打着火,然后把草引着,再放到灶膛里。
师:火怎么会熄灭的呢?你又是怎样吹的?
生:大概是草一下子塞得太多的缘故吧。灶膛里全是浓浓的黑烟。我就趴在地上,侧着头,对准一堆火星,使劲吹,好不容易吹着了,眼泪也呛下来了,鼻子里吸进了好多黑灰……
对小学生而言,野外“生火”是好玩而有趣
的,细节的准确刻画有助于童真童趣的自然流露,我从孩子们脸上久违的红润和眼神里闪烁的激动与兴奋,真切感受到习作教学弥散的魅力!
吴立岗教授指出,小学习作教学必须抓好“双基”,这里的“双基”,一指观察,二指阅读。他十分强调观察在“训练作文”中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观察实物易于形成鲜明的表象,产生写作的激情,也有助于学生独立地思考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并且各人的思想不会雷同,他们的语言表达必定“带有深刻的个性”,“具有自己的独创性”。我以为,对“观察”的理解,我们应该有一个往复和回归的过程,即习作前观察生活。指导习作;习作后还原生活,修改习作。以还原生活画面或生活事件为媒介,引导学生主动对习作进一步进行加工、删改、调整,探求用词的准确性、表达的顺畅性、思维的条理性,逐步达到用词的生动形象,表达的恰如其分,甚至叙述的精要,角度的新颖,再现的艺术,思想的含蓄和深邃等。请看片段评析——切西红柿:
师:炒菜前,你怎么切西红柿的?
生:用刀反复切。
师:怎样切是反复切?
(再现学生“切西红柿”的画面)
生:旋转着切。
师:还可以怎样切?其他同学呢?
生:按照“十”字切!
生:还可以拦腰切。
品词,需要重锤敲打,需要唤起生活的体验,这样的描写,才是准确的,也是生动形象的,独到可感,如临其境!
在指导三年级小朋友写《我的自画像》时,我力避“脸谱化”的俗套结构和语言,启发学生抓住自己区别于其他小朋友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写:可以重点写我的形象,粗至我的外貌,细至我的头发、皮肤、声音、走路的姿势等,也可以重点写我的兴趣爱好、我的成长经历、我的理想追求等。
再如,在指导学生为自己的“成长日记”取名字时,我就千方百计地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懂得可以根据自己的属相、性格特点来考虑,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来思考,可以从自己所买的本子出发思考,也可以从古诗中得到启发,还可以和自己的名字联系起来……总之,学生每次习作时,我都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说自己想说的话。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语言才有个性,才会与众不同。
四、“生活化”习作研究必须回归生活,不能“形式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儿童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世界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反思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达到对知识的记忆,而是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要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如何有效实现习作教学“回归生活”?我觉得,首先要改革习作教学的命题方式,使习作命题“回归生活”;其次,要把习作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习作目标“回归生活”。并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
请看拟题训练——“春”系列:
师:同学们,“找寻春天”你们今天都用了哪些题目?
生:《春天无处不在》。
师:你想表现什么?
生:因为春天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想把在春天里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生:我写《春雨》。春雨能滋润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生:《寻找春天的足迹》。
生:《春天的小曲》。春天里最动听的是鸟儿的歌声,我喜欢。
师:真好!还有吗?
生:《春色满园》。
生:《春之风情》。
文题,就像文章的眼睛。我以为,好的文题能激发孩子们的习作热情,顺利打开他们的习作思路。教师“诗意”语言的引领,不仅能调动孩子们的情感,给孩子们以美的熏陶,而且能敞亮他们的心扉,点燃智慧的火花,触发“习作期待”!课堂上,我欣赏到了孩子们“诗意”的表达,没有为“形式”而做秀,没有为“形式”而无病呻吟。流淌的是真情,收获的是多彩!
“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个发言与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叶老这段话,不就是告诉我们习作教学要“回归生活”吗?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也说过,“作文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在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面对今后社会生活的能力等。”可见,习作教学应成为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助跑器,使习作训练成为学生生存发展的自我需要,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心灵走向现实,从学校走向社会。
毋庸置疑,离开生活,作文就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只有“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植根生活,回归生活,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样,我们的“生活化”习作研究才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