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意在转变过去那种忽视人的灵动性与创造性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以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但时至今日,仍然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值得我们再次去反思。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误区一:绣花式——有的教师将小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点缀,他们依旧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烦琐分析加机械练习的教学模式,追求着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性短期目标,当有人听课时,则“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所谓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成为一种点缀的绣花,平时,则“涛声依旧”。
误区二:点水式——有的教师,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质,不能对合作学习的内容精心选择,一节课动不动就合作,次数多,时间短,如蜻蜓点水,走过场,滥用合作学习,降低了学习的实效,长此以往,学生只会疲于应付,渐渐对小组合作失去兴趣。
误区三:捧月式——有的教师,一提出讨论的话题,立即让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不留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即使留有时间也是短短的一两分钟。由于学生之间无论是思维能力、情感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存在差异,这样,思维能力强、反应快的优等生就赶忙发表意见,学困生成了忠实的“听众”,而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教师又乐于让优等生汇报,让课堂教学“水到渠成”。这样的合作伤害了大部分学生交流参与的积极性,违背了“面向全体”的课程精神。
误区四:放蜂式——不少课堂,老师一宣布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如蜂场一般嗡嗡,每人都在张嘴,无组织,无分工,乱作一团,发言结束,小组合作随之结束,学生关注的依然是自我,而在其间,教师成了旁观者,缺乏师生互动,使得合作“开放无序”,合作流于形式。陈志明
二、走出小组合作学习误区
(一)精选合作内容,激发合作需要
需要是合作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思考题。而这个主题往往是学生提出且经过教师梳理,具有一定的思考力度,能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合作讨论的价值:或者确有疑难,难以解决,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或者踌躇不定,对错不明,需要在组内验证、完善。否则合作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一般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考虑学生完成所学习的内容需不需要别人的参与?如果通过其他简便的学习方式也能达到同样或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其次考虑设计的内容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知识,是否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如果作用不大,那么也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因此,只有精心地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激发合作需要,才能保证实现有效合作。
(二)保证自主探究,搭建合作支撑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学习基础上,是对小组成员预先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完善、矫正,没有个体的学习,就谈不上合作。因此,必须在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个体与文本的充分对话,是发现问题、积蓄情感体验、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下面的合作搭建有力的支撑。
(三)组建科学小组,明确合作分工
组建小组,明确分工是决定合作成功的重要一环。合作学习的主体构建应该强调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综合能力大致平衡,组内成员间的互补。分组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和个性差异,又要考虑到兴趣爱好、学习成绩,使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牢牢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时展开争论,相互影响带动,又能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优势互补,扩大信息量,还能让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小组之间平等竞争、协调发展。
小组合作的成功取决于所有成员共同的努力。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组长负责主持小组内的讨论,协调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检查员负责督促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汇报员负责将小组讨论情况在全班讨论交流。每次活动前让每个成员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一段时间后,小组每个成员角色进行轮换。使每个人都有在不同岗位上与别人学习合作的机会,培养合作意识,锻炼合作技能。
(四)把握最佳时机,发挥合作效益
1 答案多样时。汉语言独有的模糊性决定了一个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小学生由于思维方式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就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寻求答案的多样性。
例如教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时,可进行发散性思维:“如果你是哲学家的弟子,你会想出哪些除去旷野里杂草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想象,其答案当然不止是一个。再如教学古诗《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提问:“这位渔翁在寒冷的江上究竟在钓什么呢?”学生小组合作,集思广益,答案也是精彩纷呈。
2 欲罢不能时。一篇课文教师讲到精彩处时,学生们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地聆听。教师将学生的思绪带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也一同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此时,教师欲说还休,学生欲罢不能,师生陶醉了。如此美妙感人的片段怎能错失良机呢?教师应该及时安排学生小组合作体验,在小组内朗读、想象、品味、讨论……例如《少年王勃》,教学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让学生联系课文,想象这句诗描写的美丽景色。在组内反复朗读,仔细体会,热烈讨论,一同感受当时王勃看见的晚霞、野鸭、秋水、天空图。
3 探寻规律时。每个知识点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学生在诸多的素材中找出异同、归纳特点、全面总结,探讨出知识的内在规律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活动。
例:在教学“一”的声调变化规律时,在组织学生初读了书上的例子后,为了探寻出内在的规律,我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并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了如下一张学习资料:
各个学习小组在积极讨论后,纷纷填好了学习资料,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经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探讨,总结出了规律。
4 意见不一时。当对教师给出的素材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后,学生意见不一时,或对某个问题争论不休时,也可及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船长》时,学生对船长哈尔威的这样一句话“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有争议。在讨论“船长真的会开枪吗”时,有的认为不会,有的认为会,各执一辞,意见不一。这时应及时组织小组合作,在小组内统一认识,加深对人物崇高思
想的认识。
5 应用创新时。语文教学有时可以利用实际操作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者激发学习的兴趣。此时展开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同伴间可以互帮互助、互查互纠。
例: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打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例子”了解詹天佑杰出的才能。我先请各学习小组细读课文,并互相合作在本子上画出施工示意图。然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把施工示意图通过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并且说说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最后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出正确答案。
(五)实施有效调控,加强合作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学生因内向或担心同学嘲笑而不愿开口时,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当学习内容难度大,小组成员“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及时给予点拨诱导;当双方出现分歧互不相让时,及时给予巧妙化解,将学生引向文本,求同存异;当学生合作学习浅尝辄止或出现明显失误时,及时给予提示、纠正,引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如何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 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 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 要培养学生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我们还可以引人竞争机制,开展组际合作竞赛,促进小组的整体发展,只有实施有效调控,加强合作指导,才会使小组合作收到实效,而不是作秀般地走过场。
(六)落实评价机制,培养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后应该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把对过程的评价与对结果的评价相结合,把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提高小组合作的效果,从小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可设计充满激励性的评价表,内容包括活动时间、合作学习的内容、组长、检查员、记录人、汇报员、小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合作学习形成的发言交流的书面材料内容等。其中,教师评价是对小组的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次;而小组内评价则是合作小组内对各成员的评价,主要依据其是否能积极参加讨论,是否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否能积极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是否能认真负责地完成合作分工的任务四个方面,通过落实评价机制,巩固合作效果,培养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刘福泉:《合作学习探究》,海潮出版社,2006年版。
③程劲松:《让合作学习理性化》,《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期。
④余颖:《合作学习教师该做些什么》,《江苏教育》,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