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道出了阅读之于写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感悟则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当阅读充分、感悟深刻,写作就成为自然。这三者便会奏出一曲优美的乐章。
在阅读写作教学中,要真正奏出协奏曲的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那还是需要很深的功夫的。
1 阅读要充分。只要是能为我所用的文章。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读出语感、读出理解、读出感情、读出共鸣,才能为下面的感悟做好铺垫工作。读得仓促,学生悟不出悟不透,更不要谈写了。大体上我们用两种方式:一方面,“一文多读”,就是从点上、面上,立意上、结构上、语言上等等多个角度挖掘出其中的写作技巧,让它“物尽其用”。比如教学《变色龙》,第一次读,读出对比的表现手法;再次读,读出语言刻画出的人物性格;第三次读,读出细节描写的精妙;第四次读,读出环境描写对于主题的烘托作用等等。另一方面,“多文一读”,就是根据某一标准角度,拓展阅读面,找出两篇以上具有同一角度的文章归纳其中类似的点进行专项训练。比如,教学了《父母的心》《甜甜的泥土》等篇,再找出“亲情类”的《母爱不长霉》《吊在井桶里的苹果》,甚至可以跨越文体的界限,找出古诗《游子吟》等。要根据教学进度,相机而定,或以细节描写为抓手,或以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为角度。这样,阅读的时间充分了,阅读的面广了,阅读的量多了,阅读的方式灵活了,无疑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 感悟要深刻。感悟的关键在于要找到合适的感悟点。与阅读相应的,有时一篇阅读材料可以有多个角度。从宏观上讲,可以是立意方面、结构方面,或者说是内容和形式的角度,甚至是语言风格、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从微观上讲,可以感悟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对比手法等等。另外,可以根据写作训练的需要,从多篇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感悟点,在同一个角度上进行揣摩。比如为训练学生用三个片段谋篇的能力,我们找到诗歌《乡愁》、记叙文《掌心化雪》等,让学生求同辨异,深切地感悟这一个角度的多种呈现方式。同时,感悟训练必须循序渐进,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有目的有侧重地感悟某个方面,然后可以逐渐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去发现个性化的感悟点而各取所需各有所得,这才是我们的最终愿望,因为阅读写作本来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3 写作要自然。在阅读作铺垫、感悟作蓄势之后,学生往往会急于表达,这就是功到自然成的境界。在此情此景中学生的激情已经被点燃。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而言,他们会受到自身修养与文学素养甚至是表达能力的限制,有可能会“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所以在训练初期要先写下发言提纲、再与同座交流之后形成文字,自然就文从字顺了。而写作训练同样要按部就班,先仿句再写片段最后成篇,甚至可以创意写作,学生自然会融会贯通,水到渠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让阅读、感悟、写作三者结合,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学生的阅读面广了,视野开阔了;理解力强了,悟性提升了;表达力高了,文章更美了。读悟写三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充满了生机与力量,写出的习作就会轻舞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