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95

[ 朱玉荣 文选 ]   

课前五分钟,润物细无声

◇ 朱玉荣

  最近我们溧水县第三小学作了一点改革。课间增设了预备铃,老师和同学提前五分钟进入课堂。这样,老师和学生走进教室的脚步就不再那么慌乱,而变得从容。我们感到早点做好课前准备的确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这节课我上《月亮湾》一文,踏着预备铃声,我走进了课堂。环顾四周,学生一个个做好了上课准备。
  这时我想起上师范时老师经常给我们玩的游戏。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点:“同学们,你们猜,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什么?”二年级学生回答中规中距:“老师,你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白点。”我心中一乐,就说:“同学们,没有了想象,心灵就不会飞翔。你们想想看,老师想画的是什么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老师,老师,你画的是一颗小黄豆。”“老师,你画的是一滴小雨滴。”……
  这时,上课铃响了,我拿出了一根毛线,拉得直直的。“同学们,请你们再看,这根线怎么样啊?”孩子们小手举得高高的,“这根线直直的。”我两手一松:“现在呢?”“这根线变弯了。”我在黑板上认真板书了一个“弯”字,“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弯弯的呢?”“月牙弯弯的”“香蕉弯弯的”……我又在“弯”字前加了三点水,“同学们,你们来猜猜看,这个字它会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虽然有点难度,可是难不住现在这些思维已经活跃起来的孩子。“老师,这个字肯定是水很弯的意思。”还有人补充:“老师,这个字指的是水流很弯。”“对了,这个字指的就是水流弯曲的地方。不过,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先写三点水,再写弯曲的弯。”
  一个难题迎刃而解。课后,我不由陷入了深思:以前上《月亮湾》一课时我也尝试过同样的设计,可是效果不理想。而这节课上下来,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孩子们的回答积极踊跃,对词语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为什么孩子们的思维如此活跃?为什么学生的状态如此积极?我心中雪亮:是课前五分钟的小游戏,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活跃了孩子们的思维,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语文教学始终在良好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是啊,以前我怎么从来没注意到这短短的课前五分钟,而让这宝贵的时间悄悄地溜走呢?一首美妙的乐曲,总少不了优美动人的前奏。别看只有短短的五分钟,只要教师充分开发,善加利用,巧妙创意,有效训练,就犹如奏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主题曲的前奏。
  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开动脑筋,积极去寻找新的途径,在课前五分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让课前的五分钟变得丰富多彩。
  有时我会找一些词义、感情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如“开心——难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幸福——痛苦”等,指导学生对比朗读,细心体会。引导学生通过调节朗读的语气、声调来感悟这些词的内涵。读到“开心”时想想自己有哪些开心的事,要求孩子读出开心的感觉,让听的人也很开心;读“难过”时,联想到自己或他人有哪些难过的事,注意自己的表情神态、语气。读“春天”,眼前出现“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的景象;读“夏天”,联想到“骄阳似火,烈日炎炎”……这样的练习,虽然每次时间只有五分钟,可是时间长了就有效地培养了孩子对词语的敏感性,对感情色彩的感悟能力。有时我会绘声绘色地讲—段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以充沛的精力进入课堂学习;有时我又准备好两三条谜语,让孩子来猜一猜,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学生疲惫,我就说一些含有语文知识的笑话振作精神;学生思想分散,我就来个脑筋急转弯,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注意力迅速集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活动看似海阔天空,但目的明确,集中学生精力,活跃学生思维,40分钟就能完成45分钟的教学任务,效果明显。

课前五分钟,润物细无声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