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史的第三年(1082),游览赤壁后写下散文前后《赤壁赋》,苏教版必修一选了前《赤壁赋》。笔者认为在文中不仅流露出了儒家思想,即主张入世,积极有为。而且也呈现了道家的回归山林、回归自然的。可以说在苏轼的一生中这两种思想纠结着。也让世人领略了当一个人身心遭受打击时,如何把思之即来的愁绪变为招之即至的解脱。
《赤壁赋》的首段铺开了苏轼游览赤壁,陶醉于美景之中,飘飘欲仙十分惬意的图景。想象一下:明月朗照,乘舟于茫茫的江面上,那道家的“得道成仙”的终极目标,便在苏轼心中荡漾,于是畅饮,放歌。即便如此,身处如此仙境,苏轼也难以掩饰政治上失意的心情。于是第二段中的萧声传出了始终萦绕心头的忧伤,在歌词里表现尤其清晰:“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中的“美人”指的就是君王(用的是屈原《离骚》的“恐美人之迟暮”的典故)。宋朝的统治者,能否再次起用他这位被流放的人才?谁也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当听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声时,苏轼的愁绪就像箫声一样不绝如绵了。是呀,一个人遭受了打击之后,本打算能通过乘一叶扁舟游览赤壁时忘却掉,又想通过吟诗、饮酒来排解,但是,现实的痛苦又岂能轻易忘怀?
既是游赤壁,自然就会想到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第三段中借助“客”吐出了胸中的块垒。对曹操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诘问,道出了人生的短暂,连曹操这样的豪杰,在无穷的宇宙面前也显得何等的渺小,功业又在何方呢!在“明月”“长江?面前,在广袤天地之间,苏轼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于是做个享受生活的人又何妨,钓鱼虾,追麋鹿,喝自酿的酒,归隐在这浩渺的江水边上,与“神仙”“明月”永存。这既是在难以实现自己抱负之后的自我慰藉,又是道家的超世脱俗、寂寞清静的处世之道。人们对寿命的长短不可预知,在无穷无尽宇宙面前显得渺小,只能慨然长叹,悲从中来。这种思想在许多古代文人的一些作品中都有表现,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到了封建社会末期清朝,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也流露了同样的感情:“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可见其深远的影响。
末两段中,在苏轼看来,“江水”奔涌不止,“明月”有“阴晴圆缺”,天地万物都在变化的。苏轼认为它们甚至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人的眼睛、耳朵感知的,是人类享之不尽的。苏轼在此时此刻又从失意的状态里走出来。苏轼与其他文人相比,最令人钦佩之处,就是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能出人意料地的解脱。他不会永远沉于悲切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苏轼又有着道家的心灵与自然融合的思想。现实生活中,人们遭遇的打击和不幸,也时常萦绕心间,难以抹杀,但是我们还得继续活下去,要么就融于琐碎的日常生活里,以此来消解;要么就以生命的短暂与个人的渺小来自我安慰。苏轼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就是这样在文中矛盾地纠葛着。
总而言之,苏轼在文中展现的就是文人的出世与入世矛盾,既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鸿鹄之志,又有着在遭挫后,实践“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这种思之即来的苦闷,最终以乐观的态度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