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32

[ 孙玲芬 文选 ]   

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实践和思考

◇ 孙玲芬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纲要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因此,早期阅读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关注,可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的观念出现了偏差,行为上步入了误区,据调查,许多幼儿园把早期阅读简单地理解为早期识字,并把它作为一种迎合家长心态、追求功利性的行为,加重了幼儿的负担和压力,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性观念。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思考几个概念:什么是早期阅读?早期阅读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什么?早期阅读的关键是什么?如何组织好早期阅读教育活动?
  早期阅读包括前阅读和前书写,它是指儿童有系统地学习阅读和书写以前所获得的与阅读和书写有关的知识、概念、行为、技能和态度。它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和多方面的准备,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识几个字和学写几个字。如它包括了儿童对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对图书的熟悉程度,对文字的功能和阅读书写的常规习俗的了解,对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认读书写一些书面文字,初步地运用这些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或达到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等等。
  早期阅读教育的关键是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3~8岁是儿童学习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我们要帮助他们奠定的基本阅读能力是自由阅读的意识与技能。只有成为自主阅读者,儿童才算真正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然而,儿童不是天生就具备了自主阅读能力,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早期自主阅读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能力。学龄前阶段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基础,幼儿的早期阅读过程与他们已经获得的口语是分不开的,在学习书面语言时调动自己的口语经验,将书面语言信息与自己已有的口语经验对应起来,是学前儿童自主阅读能力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二、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能力。学习书面语言的接受途径与口头语言不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视觉的方式来进行的。视觉感知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学习的重要方式。学前阶段幼儿的早期阅读应在对汉语文字的特征的敏感性和对汉语文字构成规律的敏感性这两方面做好准备。三、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学前儿童还不可能是流畅的阅读者。要成为—个流畅的阅读者,需要各个方面的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整合阅读内容的阅读策略准备,这是儿童自主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反思的策略预备技能、预期的策略预备技能、质疑的策略预备技能、假设的策略预备技能。
  那么,如何组织好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实践作如下思考:
  
  一、创设良好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早期阅读活动需要向儿童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创设环境。
  精神环境。我们要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儿童可以自己阅读图书,可以与同伴共读,还可以围坐在老师旁边欣赏有趣的图画故事,让幼儿觉得阅读是一种游戏,让幼儿在阅读活动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物质环境。这种环境包括为儿童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除了有计划地安排阅读活动外,在日常生活中保证儿童有一定的随机、不固定的阅读时间。空间上,教师为儿童提供足够多的阅读场所,并提供丰富的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阅读信息。同时,我们要为幼儿创设有文字的学习环境,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让幼儿感受到文字无所不在地环绕在周围世界,如:(1)创设阅览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提供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品质优良的读物,并定期更换,摆放在幼儿随手可取的地方,每天保证一定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读物阅读。(2)开辟“文字感知角”。将阅读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或生活中遇见的常用汉字放入角中,供幼儿自由时间随意辨认、探索,以激发幼儿感知认识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汉字的欲望。(3)搭设“小舞台”。鼓励幼儿将阅读内容通过故事、小品、哑剧等形式表现,培养幼儿勇于在集体中表演的大胆性格,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4)阅读分享。创造机会让幼儿互相交流阅读经验,或者讲给弟弟、妹妹听,或者与同伴一起阅读,于此可以增强幼儿的责任心、合作、关心他人等社会性情感。
  
  二、开展多类阅读活动,促进幼儿发展
  
  阅读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它是传递阅读教育的信息、将阅读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位幼儿身上、促进其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多类阅读活动。如:(1)大小图书阅读活动。这类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师生共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认识书上的文字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认读文字的初步尝试,还可组织幼儿讨论画面内容。在理解画面的延续与情节的发展中,增强预期和假设的提问,或者用绘画和表演的方式来帮助幼儿预期故事结局,假设不同的事件发展情景,并使幼儿能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看图书,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自由阅读活动中,让幼儿自己阅读、观察画面,自己发现每幅画面的变化,自己提出问题。让幼儿在自我探索中,逐步体会到图书画面由故事的开始、故事的发展变化和故事结尾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画面,每一幅画前后都有联系。并让他们互相交流,分享阅读活动。在不断的体验、感受中,让幼儿获得独立阅读的经验。(2)围绕故事展开阅读活动。首先注重文学作品的欣赏活动。这类活动既注意文学作品体裁的搭配,又考虑与各阶段教育目标相结合,目的在于给幼儿规范的文学语言熏陶,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力。如《小红帽》《丑小鸭》《白雪公主》《梨子小提琴》《金鱼和渔夫》等文学作品欣赏,幼儿会受到极大的感染。他们喜欢听儿童文学作品故事,喜欢作品中的文学语言,喜欢可爱的人物形象,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就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其次,组织幼儿表现、表演、迁移作品,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教师着重为幼儿创设各种情境或条件,让幼儿通过讲述故事、表演作品,续编、创编作品,或用画面表现作品,加深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发展再造想象力,形成良好个性。如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为幼儿准备故事中各个角色的头饰、纸偶,提供桌面玩具给幼儿搭建小舞台,让幼儿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引导幼儿有表情地学说角色对话。同时还为他们准备道具和制作材料,幼儿可以随意地制作他们最喜欢的角色,画出最喜欢的一段情节,使幼儿的再造想象力得到提高。(3)多媒体阅读活动。利用投影仪、录像、动画等手段,进行阅读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兴趣,拓宽信息渠道,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内容。多媒体教育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它以直观生动的形象,使幼儿身临其境,深受其感。在动态、立体的信息传递中,幼儿调动视觉、听觉等感观,更充实地把握阅读内容。对幼儿不理解、有质疑的内容,多媒体提供了放大、定格的技术条件,有利于幼儿重点观察、分析、思考。(4)制作图书、修补图书活动。在儿童了解图书的基本结构(封面、中间内容、封底)后,教师可以让儿童自制图书。自制图书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儿童从旧图书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动物、地点、背景等,并将他们剪贴在白纸上,构成一幅或几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自己绘画的封面和封底,就做成了一本完整的图书。二是以绘画、折纸、剪贴的形式将某一主题表现出来。每次制作后儿童都要给每张“书页”配解说词,由教师帮助他们写在画面上,就变成了一本他们亲手制作的图文并茂的图书。当儿童手捧自己亲手制作的图书时,心中不仅充满了自豪感,而且对图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为了培养儿童爱护图书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安排儿童在阅读区里,对那些由于使用不当或过多翻阅已经破损的图书进行修补活动。通过亲自修补图书,既激发儿童爱护图书的愿望,又可以发展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幼儿在进行阅读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的阅读习惯,提醒看书的方法,并鼓励幼儿自己修补图书,树立爱护图书的意识。同时注意个别教学,发现阅读有困难的幼儿,及时给予预防性的干预,提供个别帮助,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总之,早期阅读活动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新课题,当前,传统的教育观、学习观、知识观的负面影响还根深蒂固地烙印在我们的意识里,因此,在全新的早期阅读理念面前,我们幼教实践工作者必须做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探索早期阅读活动的最佳途径,从而更好地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实践和思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