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有这样三个现象一直困惑着广大一线语文教师:1,一堂扎扎实实、紧抓重难点的教学课,学生却学得吃力万分,学生发挥不起来,听课者也是觉得很累很累,甚至觉得是吃力不讨好;2,一堂轻轻松松、依靠现代教学媒体及多种手段,一蹴而就的教学课,却让人觉得避重就轻、花里胡哨,学生无登攀后收获的体验和愉悦,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3,一堂公开课或优质课,听后评论褒贬不一,从这一角度评觉得是好课,从另一角度去评又觉得不好,使上课者手足无措。这些现象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导致人们对“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产生抵触情绪。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既轻松愉快又扎实有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津津有味地听课又兴致勃勃地探究。既能让评课者在整体上达成共识又为教者准确指明改进方向呢?
针对这些现象,笔者确立了两个思考方向:1,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2,评课教师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语文课堂教学优劣,才能在整体上达成一致的观点?适逢南京市“十一五”个人规划课题研究工作启动,笔者将这两点思考生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低威胁一高挑战”的教学行为方式研究》这一课题。有幸申报成功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在教学研究中实践,进而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促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成特点,形成研究专题,于是课堂教学渐趋系统、科学、艺术,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课堂教学四部曲:在课前预设时,挖掘“低威胁-高挑战”的资源;在课始导人时,巧设“低威胁-高挑战”的情境;在课中精读时,把握“低威胁-高挑战”的时机;在课末延伸时,创设“低威胁-高挑战”的实践活动。
一、课前预设时,挖掘“低威胁-高挑战”的资源
[案例一]
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研讨活动,要求任课老师就“u”的四声教学,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比赛。老师们认真研究教材后,都写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这样设计:……一声平——u;二声扬——u;三声上——u;四声去——u。反复读……_
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运用教具演示,边演示边模拟汽车开动的声音发u的四声;学生跟着学,手握方向盘,边开边发音;用儿歌总结规律——一声道路直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下面看看哪个小朋友把汽车开得稳,发音准;带着手势反复读……
接着,让这两位老师就用自己的方法在课堂上试上。结果,第一位老师上课,学生毫无兴趣,掌握的效果也不理想。而第二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效果远远高于第一班。
[分析]
有一个学者把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比作一个工具箱,各种教学方法就是工具箱中的“钳子…‘锯子”……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任务时就可以选择不同的工具,如果拔钉子,就选用钳子。当然,有时需要将工具混合使用,有时甚至没有需要的工具。这时就需要我们来改造工具或创造工具。上例中第二位老师能巧妙地设计情境,营造了轻松活泼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低威胁”状态,孩子在脑、眼、手、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中化难为易,同时适当地激发学生表现自己,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案例二]
在组织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水上飞机》一课的集体备课活动中,三位教师就如何突破让学生把握水上飞机的特点进行课前预设。
师1:直接出示重点问题“水上飞机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在文中勾画出描写水上飞机特点的句子:
分别指名读画出来的句子;
师生交流,总结出水上飞机的特点。
师2:请同学们收集水上飞机的图片或资料;
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资料;
说说通过收集到的资料,你对水上飞机的特点有了多少了解;
读课文,深入感受水上飞机的特点。
师3:出示“掉到”和“降落”:
这两个词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读一读:
出示文中带有这两个词的句子——“小飞机,你怎么掉到海里去了?”
“我是降落在海里的!”
读一读这两句话,你感觉到,这两句话语气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很担心、同情;第二句:很自信、自豪)
我们见到的飞机都是在天上飞的,难怪小海鸥担心吃惊。那么这架飞机怎能落在海里的呢?
想不想知道?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看谁聪明,能弄明白这个问题;
提醒学生读书习惯,边读边作读书记号。
组织交流……
再读“掉到”和“降落”;
带到文中句子中读,说体会……
[分析]
表面上看,三位老师的预设各有千秋,第一位老师从中心问题人手,开门见山,迎难而上;第二位老师从收集课外信息资料人手,从图片资料中直接获得答案;第三位老师从文本中的字词句入手,在品读文本语言过程中弄懂水上飞机的特点。研究一下就会发现第—位老师的要求过高,学生要有较强阅读能力才能概括出答案,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讲只能是陪听了,教师引导也不及时,造成了高威胁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僵局。第二位老师要求学生查阅图片资料来了解水上飞机的特点,而文本研读方面明显淡薄了,偏离了文本资源,使学生游离了文本。相对而言第三位老师却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求解决办法。而且设计巧妙,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读“掉到”和“降落”,感受两个词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在读句子的过程中,感受两个句子中蕴含的不同语气;接着,激发学生童年的好奇心“那这架飞机怎能落在海里的呢”,让孩子去研读文本;最后,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之时,也正是水上飞机的特点被找到之际,再读课前出示的词句,学生感悟会更深。第三位老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就凸显着“低威胁一高挑战”的理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二、课始导入时,设置“低威胁一高挑战”的情境
[案例三]
2006年2月在南京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活动中,一位老师上《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在导入时有一段师生对话:(师生问好后)
师:同学们知道我的名字吗?
生:您叫郑雪峰。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投影上有。
生:外面的黑板上有。
师:真聪明,观察仔细!可是你想知道我父母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吗?
生:想!
师:好那你猜猜看。
(停一会儿,学生猜不到……)
生:可能是你妈妈在大雪覆盖的山顶上把您生下来的。
(现场一片哗然)
师:猜不到吧,老师告诉你们。那是因为老师小时候,父亲特别喜欢抽当时很有名的“雪峰”牌香烟,所以就给我起了个名字“雪峰”。
(众生大笑)
[分析]
不知从何时开始,导人新课时兴起了老师向学生介绍自己名字的做法,有时写名字,让学生大声叫老师的名字;有时说自己名字的由来,
或者让学生猜老师名字的由来;还有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老师叫什么名字……他们这样做,是为拉近师生距离,打消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能处于放松状态下学习。课前两三分钟这样“热身”,也无可厚非,也可让学生处于“低威胁”状态,学生容易放得开。可是,这几年的教学公开课上,这样的做法越来越多,而且用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亲身经历南京的两位特级教师用以上导入法,整整花掉了8分钟时间。但是,观察一下效果,很不理想。原因是什么,人们在“低威胁(甚至是无威胁)一低挑战”状态下学习、工作,效率最低。人们只有在“低威胁一高挑战”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最有激情,效率最高。那我们来看看那些教育大家是如何用此法导人的。
[案例四]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上国标本苏教版第六册《雪儿》开头导入片断。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我的名字叫“薛法根”(书写在黑板上)。念念老师的名字,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很拗口。
生:好像很生硬。
生:不太好听。……
师:看起来,大家都不太喜欢我的名字。但我感到很自豪,因为这个名字寄寓了我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生:刘诗颖。
师:一个悦耳的名字。
生:金阳。
师:多么响亮的名字!
生:晏阳天。
师:“艳阳天”?充满诗意的名字!你的生活天天都是“艳阳天”!
师:其实,每个名字后面都饱含着父母、亲人对你们殷切的期望、美好的祝福、无限的关爱。再来念念这个名字,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雪儿)
生:很美。
生:很好听。
生:像雪白雪白的雪花一样。
师: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生:这个名字很温柔。
师:(惊喜地)感觉真好!
生:谁会这么白呀?
师:你呀!(众大笑)。
生:像一个女孩子的名字。
师:这是一只鸟的名字(众笑),是“我”为一只信鸽取的名字。“雪儿”是在我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了我的生活?为什么称它为“雪儿”呢?请你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分析]
同样是从介绍名字人手,但是,薛法根老师导人方式却是那么的自然贴切。是那么的艺术,又是那么的符合逻辑。既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又让学生开心地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同时还暗示中国人名字里面蕴藏着美好祝愿,这本身就是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渗透。学生在介绍名字创造的低威胁状态下,精神变得愉悦了,但薛老师并不满足于这一单项的放松,而是相机话锋一转:再来念念这个名字,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雪儿)“雪儿”是在我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了我的生活?为什么称她为“雪儿”呢?请你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学生活泼的天性受到尊重,好奇的童心被激发,学习兴趣盎然。
三、课中精读时,把握“低威胁-高挑战”的时机
[案例五]
2007年4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我区语文中心组开展的苏教版第十二册《明天,我们毕业》“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两位执教老师在带着学生学完生字词、初读课文之后,在激发学生情感,体会文本情感价值观这一环节时,课堂教学方式明显不同:
片断一:
师:(沉重而又深情地)课文读到这里,即将离校的那份眷念之情油然而生,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首毕业诗,老师就朗诵给你们听一听。
(老师伴着带有淡淡哀伤的音乐,动情朗诵着那首表达同学与老师分别之时的无限眷念的毕业诗)
学生静静地听着……
师:听完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要离开了,真舍不得老师。
生:我们不会忘记老师。
师:你能说说,小学阶段哪个老师对你最好,他为你做了那件事让你最难忘?
(学生沉默,不知什么原因,学生突然一个也不发言了)
师:那、那你们说说舍不得什么?
生:舍不得老师。
生:舍不得老师为我们做出的一切。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仿照书上赞美老师的句子,再说几句:老师您是_____;老师您是_____;老师您是_____……
师:我们最后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读得很悲伤)。
片断二:
师:课文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课文中回忆小学生活中的哪些事?
生:回忆了我们在学校一天的学习、活动情况。
师:书中这一天学校学习生活与我们一样吗?自由说一说。
生:我对每天的午间写字印象最深,就是每天的15分钟练就了我一手好字;
生:是每天的课外活动,让我有机会练习足球,成为全镇最佳前锋;
生:是每天做操或体育活动,让我的幼儿时的不正体形被纠正过来了:
生:是每节课伴着我们学习知识的铃声
师:难道我们的小学生活就只有这一天吗?
生:不。是六年。
师:那为什么只写一天呢?
生:都写太多了,只能选写一天。
生:一天代表了六年的每一天。
师:这是一种很好的表迭方法。
师:还回忆了什么?
生:老师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师:读一读书上的语言。
生:(读)
师:咱们把这些赞美老师的语言补充完整才能足以表达我们的感情,试一试:
老师,您是大树,_____;老师,您是天使,_____;
老师,您是_____,_____;老师。您是_____,_____;
师:填得真好,这已经是一首小诗了,读出诗韵味。
生:(读自己填的诗)
师:还有什么愿望吗?
生:最后一次为校园的小树浇水。
师:仅仅为浇水吗?他们、你们在为校园的小树浇水时会想到什么?
生:不辜负母校的希望。
生:我们将走进高一级学校,我将更加努力。
师:那我们再一次来读课题,这次再说说你读课题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我的小学生活很充实,所以我读得很自信。
生:六年来我遇见了好同学,有好老师与我朝夕相处,我读出了幸福。
生:我对我的未来充满希望,我读出了向往。
生:我舍不得老师、同学、母校,我读出了不舍。
师: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毕业留言卡片,将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想法写在上面,赠给母校、同学或者老师,也可以留给自己。
[分析]
两个片段的目标是—致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毕业生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回忆,表达对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的留恋。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行为方式,结果有很大的出入。片断一中的教师,没有准确地把握好创设“低威胁-高挑战”的时机,急切地用配乐朗诵毕业诗,过早地奠定了文本的情感基调——伤感,学生已经处于高威胁状态之下,情感和思维已经被局限,最终只能说说空话,真情已经调动不起来了。更遗憾的是,老师的误导造成了学生对文本丰富的情感价值的片面体会。片断二则及时抓住了
在精读课文的时机:首先让学生读文本,回忆六年来每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再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畅所欲言,为孩子奠定了丰富的情感基础;最后再引导学生填补诗句,畅想美好未来,带着各自的独特情感体验诵读课题,可谓是水到渠成。在既轻松又富有挑战的师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中达成目标。
四、课末延伸时,开展“低威胁-高挑战”的实践
[案例六]
上完苏教版第十二册《海伦·凯勒》一课后,孩子们对海伦充满了敬佩之情,也领悟到了做人要坚强,要敢于面对困难,创造美好的人生。孩子们谈得很好,我正打算布置作业下课。
突然一个男孩子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从课外书上看到了一个关于人生的认识,和你讲得不一样。”
师:说说看。
生:那本书上说得很有意思,现在请大家看我把a-z这26个字母按顺序分别按1-26的数值计算,算一下单词字母的总分。
(这个学生分别写下了“money=”、“friend=”、“love=”、“health=”、“attitude=”)
其他同学很快把它们翻译过来:“money(金钱)”=75、“friend(友谊)”=56、“love(爱情)=“54、“health(健康)”=54、“attitude(乐观豁达)”=100。
(同学们一脸茫然)
生:由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来人生中拥有金钱、友情、爱情、健康都得不到圆满,唯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才能让你享受圆满的人生。
(也不知这个学生是从哪里收集来的,虽然有些学生还是不明白,虽然有的还有点疑惑,但是听他说得这么精彩都很叹服)
[分析]
这是一个在课堂教学中应对教学意外情况,取得较好效果的例子。教师因势利导,将这一事件开发为课后延伸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积极性,开展了“低威胁一高挑战”状态下的课外实践活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面对这个情况,我敏锐地感觉到,这个观点实际上是一种消极人生、不愿进取的表现,用这样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人生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寻求搪塞理由、自我安慰的心理。那这个孩子也许还不知道他所读到的这个材料中蕴含着的这层意思。于是,我当场作出决定,让孩子带着“人生中到底拥有什么才圆满”的问题回家思考,可以查资料,也可以向自己的父母或身边有学问的人请教,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写在日记上。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针对这个问题开一个小辩论会。结果真的是道理不辩不明,学生通过调查访谈、辩论,逐步懂得人生应该树立不断进取,奋斗不止的积极人生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查阅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