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78

[ 营洪梅 文选 ]   

让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营洪梅

  在办公室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唉,这课简直是没办法上了,课堂死气沉沉的,每次举手发言的就那么几个学生!”“是啊,我班也这样,叫来叫去就那几个学生,其余的就跟和他们没关系一样,就那么坐着!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另一位老师应声道。
  一方面学生举手老师叫不到很失望,另一方面老师又苦恼于学生不愿举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作为教师,我也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
  毋庸置疑,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对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于组织或维持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都是很有好处的。其实学生也并不是一开始就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我们都有这样一个感觉,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举手发言最积极,越到高年级学生就越不愿意举手发言。我现在所带的就是一年级学生,我注意到,当我提出问题后,除了几个特别内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地举手。进人中高年级后,多数班级都会出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愿举手发言之类的问题,仔细思考问题还是出在教师身上,老师还要做许多工作。
  
  一、提高学生对课堂发言的认识,使学生重视课堂发言。
  
  课堂发言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能增强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堂发言指学生当场在较短的时间口头回答课文或老师、同学的问题。这就要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三个要求,即思维的勤奋性、思维的集中性、思维的敏捷性。不喜欢动脑筋的同学,当要求口头发言时,他们就得开动思维机器,克服思维的惰性,长此下去,他们就会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上课容易开小差,心不在焉的学生,当要求口头发言时,就会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紧紧围绕课文和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思考,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就会集中于课堂,专心一意;能勤于思考但思维迟钝的同学,课堂发言会促使他们加快大脑思维运转的速度,坚持下去,他们的思维就会敏捷起来。课堂踊跃发言,能促使同学大脑勤奋,敏捷思考,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口头交换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的大脑就会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如此,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会与日俱增。这样,课堂就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消除学生思想顾虑,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和民主的师生关系,采取鼓励措施,使大面积学生愿意踊跃发言。
  
  关于发言,同学们思想上普遍存在着两大顾虑:一是害怕同学的嘲讽而不敢发言,一是担
  心答错出丑而不愿发言。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准确深刻,应该发表出来供其他同学参考,如果理解不准确或出现错误,更有必要表达出来,以得到同学、老师的修正,使自己当堂能弄懂弄准问题,同学们到学校来学习,就是由于不懂或懂之甚少,出错自然难免。所以同学们应该丢掉面子思想,人人争取发言。注意课堂的语言艺术,使课堂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愿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师生关系如何有密切联系。如果课堂上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们就会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言为心声,学生通过老师的语言就会领会到老师对他的态度和感情。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课堂语言艺术,来促进并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多用褒义词和礼貌语。还要制定鼓励措施,激发学生踊跃发言。
  
  三、了解学生心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和口头发言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尽量多给学生机会,使大面积学生能够踊跃发言。
  
  我以为,在备课设计提问时至少注意三点。第一,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只有如此,学生思考回答才有参考依据,才能较快地理解并及时发言。我们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重难点,寻找教学提问的最佳突破口。第二,课堂提问要依据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问既不能太小太易,也不能太大太难。要遵循“跳起来能够摘到果子”的原则,还要注意优、中、差等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所设计的问题体现出深浅不同的层次性。第三,课堂提问要适宜于口头表述。课堂发言具有临场、短时、口述等特点,如果教师的提问要经过长时间的书面整理才能较好回答出来,要学生踊跃发言显然不可能。在设计问题时可用分解法把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以利于学生课堂口答提问。
  多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一是多给他们提供口头回答的问题,二是多给他们理解回答的时间,三是重视回答问题方法的指导,给他们正确地回答问题提供可能。要注意多让差生发言,多让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同学发言。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这类学生,要善于发现并及时抓住这类同学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因为他们更需要锻炼的机会。避免经常让自己比较喜欢的个别学生发言的做法,使每个同学都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基于以上思考,我平常的做法是,既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也会经常提问那些不举手的学生,尽量使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我们要让那些课堂上不常举手的学生也能积极进行课堂发言,不使他们产生置身课堂之外的感觉。

让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