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自由的空间中学生才会采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也只有在采用多种多样学习方式过程中,学生才能自主学习,才能学得活泼。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生活中动起来,切身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创新学习的乐趣,如此语文课堂才会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一、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更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主动、积极。有多少人在兴趣的强烈吸引下,从小就沉浸于某个知识领域,从而形成终身志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让每一位学生准备好—个苹果和一把水果刀,师生一起讨论怎么切苹果,然后大家一起切,看看切开的面中有什么,学生随便切都可以。有的学生循规蹈矩地切,从苹果顶部切到底部,结果并没有发现什么特殊的地方;有的学生对着苹果拦腰切下去。结果惊奇地发现横切面中的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兴趣浓厚。然后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描写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以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结合刚才的动手操作,比较切苹果的不同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在贴近生活的实际活动中,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个性得到了尊重和充分发挥。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懂得了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是创造这一道理。
二、鼓励质疑
在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要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去探究,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在学习课文前后,我都让学生质疑,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学习,去探究。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不知不觉中通读并理解了课文,更培养了质疑能力。如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学生对诗中“孤”的意思产生了疑问,“孤”从字面上理解是“单独”的意思,偌大的江面,怎么只有一只船呢?学生脑子里产生了疑问,就会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了让孩子敢于开口说话,开口辩论,我经常组织各种话题的“辩论会”,针对课文中的问题,分成甲方乙方,进行辩论。在教学《学与问》这篇课文中,我就组织了辩论会,甲方和乙方唇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学生在针锋相对的思维交锋中完善自己,在质疑、讨论、辨析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反复朗读
课堂匕书声琅琅,令人欣慰。朗读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朗读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培养敏锐的语感,感受、领悟课文的内涵,从而完整地把握作品、理解作品。如教学《走,我们去植树》—文,我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让每个人健康、幸福……叫风沙乖乖低头,让鸟儿翩翩起舞。”并导学生讨论,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懂得绿化有利于人民生存环境的改善,是造福子子孙孙的大好事。在琅琅书声中,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语言,接受了环境保护意识熏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一剂良方。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由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映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潜心去体会语言的内涵,去与文本对话。朗读后,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精妙,人物形象的丰满,文本、立意的深远。势必体会很深,产生特有的快感。
四、组织表演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学生表演。对于这类课文,我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在演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动作,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语文深入理解的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这一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后,我让学生扮成文中的人物表演。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那合理的想象、到位的动作、丰富的表情、生动的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员”神采飞扬,“观众”兴致盎然。“课本剧场”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这项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