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课堂中引导学生质疑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引导学生质疑,不少教师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短文两篇》。在这节课上,开课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质疑的范例。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师:巴金是驰骋中国文坛的老将,现在他已离我们而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巴金先生的两篇散文诗(板书课题),探寻他20世纪40年代初期那段特殊的心路历程,算是对巴老的一个纪念。(投影:巴金生活照)
二、检查预习
1 听写并按要求注音(听写后投影):
瞬间(shun)砀谷(yang)一撮灰(cuo)妲娥(heng)
2 你对巴金知道多少?
(答后投影相关知识)
三、精读《日》
听读《日》。并思考(播音,投影思考题):
1 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取灭亡”。飞蛾如此渺小,还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地“怀念”?
2 作者认为人应该怎样做。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与这一主题有关吗?
3 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请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谈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答案:
1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光和热,他们象征着为了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人。
2 写飞蛾、夸父是为后文写“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 本文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早日到来。作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情感。本文表现了作者追求光和热的崇高理想,揭示了在黑暗社会中进步人士、革命者的人格力量和高贵品质。
四、自主合作探究《月》
导学:刚才,我们分别从飞蛾、夸父的象征意义、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几个方面一起赏析了《日》。如果说《日》体现了巴金热情洋溢的一面,那么《月》体现的则是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应该以同学们自学为主。刚才学习散文诗《日》时,大家已经做得很好了。《月》这篇散文诗,我想把要求再提高点,把《月》完全交由大家自己学习,全部由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首先,谁自告奋勇地为我们把《月》朗诵一遍,其他同学思考,你认为这篇散文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或者在预习时,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一时还不太明白,等会儿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并得出答案。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全班讨论解决。
(听读后,各学习小组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气氛)
教师巡视,并挑出几个问题投影在屏幕上:
1 月亮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中哪些描写看出来的?
2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然如此,作者在结尾处为何引用“妲娥奔月”的传说?
3 文中三次出现的“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究竟指的什么人?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答案:
1 冷、死,从“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人我的身子”等句可看出。
2 “冷的光”“死的光”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嫦娥奔月”应是作者或大多数人所不屑的,但结尾处,作者用了两个疑问句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
3 指为了中华民族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五、总结全文
《日》、《月》两篇散文诗,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呖谷的夸父,抑或是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妲娥,他们都象征着一种美好的品格,即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一切的人,他们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评析:
这节课的优点很多,特别是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培养“问题”学生的范例。就此而言,其成功之处在于:
1 教者能精心创设性境,激起学生提问的欲望。由于受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已形成一种定势,即学生不善于发现间题,更不喜欢提出问题。对此,教师应创设能激起学生强烈求知兴趣的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对孕育在情境之中的疑问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出来了。
这节课中,老师在导入新课环节就凭借言语和投影给学生们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易于为学生感受的情景,从而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入情景中。于是,对孕育在情境之中的疑问也就能自然而然地提出来了。
2 教者能起到示范作用,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当学生有了提问的欲望后,还必需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开课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至少给学生示范了以下几种提问的方法:
(1)了解性提问。这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提问。如这节课在检查预习环节提出的:你对巴金知道多少?
(2)理解性提问。这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词意、句意、段意、文意等的理解的提问。如这节课在精读《日》环节时提出的: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取灭亡”,飞蛾如此渺小。还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地“怀念”?
(3)探究性提问。这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安排、修辞运用、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进行探究的提问。如这节课在精读《日》环节时提出的:作者认为人应该怎样做,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与这一主题有关吗?
(4)创造性提问。这主要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主动探索和迁移知识的提问。如这节课在精读《日》环节时提出的: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请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谈谈。
《日》的教学,教师抓住了本文的重、难点,分别从飞蛾和夸父的象征意义、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方面提了三个问题(即理解性提问、探究性提问、创造性提问),这同时也给学生就如何提问作出了示范。
正是因为有了教学《日》时的示范,学生在学习《月》时才能水到渠成地提出那些有价值的问题。
3 教者能兼顾问题层次,引导学生关注提问的质量。问题是有层次的,对每篇课文可能提出的问题大致可分为基本县次的问题和较难层次的问题两类。
较难层次的问题,老师自然会高度重视,而基本层次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基本层次问题往往占时多,功效小,常常“费力不讨好”。但是“置之不理”是不现实的,毕竟这些问题客观存在着。而且就语文的基本要求来说,字词和文章的基本意思是也必须弄清并落实的。那么,如何处理不同层次的疑问呢?
老师教学《月》这个环节时处理得非常好:首先“导学”时他就在不经意间,明确了课堂提问的要求和方法,即全员参与,目先提出并解决次要的、简单的问题,再提出并解决重要的、复杂的问题。其次,两个层次的问题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小组内自由提问,这样就让一些基础薄弱且胆量不大的学生也能够自在地提出他们的疑问,从而帮他们在小组内部解决掉基础层次的问题;第二阶段,全班集中研讨较难层次的问题。这个环节的处理非常重要,面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者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难点,而不能只是纠缠在一些次要问题上。此时既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发挥集体的智慧,更需要老师的扎实而广博的知识和砷心的引导。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培养有探索精神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