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评价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适当的激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让语文课堂闪耀着学生的灵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这就要求老师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尊重学生的价值发现,即使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指责、挖苦、讽刺,尽量找出闪光点。从长远角度看,事实上,思维“离谱”和“异想天开”的孩子,才是最有创造潜力和发展前途的。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发明都来自科学家的思维“离谱”和“突发奇想”。可以多说“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你的思维很独特,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内驱力。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中学生,哪怕是学习成绩较差的,都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如果教师只是为鼓励而鼓励,使用一些不恰当的鼓励词,不仅不能激发自信心,反而会使学生处于难堪的状态,甚至会使他们产生被奚落和愚弄的感觉。滥用鼓励,也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吹捧和讨好学生,不仅不会接受教师的鼓励,反而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因此鼓励性的评价应该是中肯的、有针对性的、恰如其分的,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和信服的。惟其如此,鼓励性评价才能发挥激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