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37

[ 汤海燕 文选 ]   

经典润泽生命 好书陪伴成长

◇ 汤海燕

  一、思考缘起
  
  由一件真实的事情谈起:某初中寒假作业,要孩子读两本名著,并概括两本书所有小节的段落大意。孩子一个寒假忙得焦头烂额,不停感叹:“恨死语文课了,恨死语文老师了,恨死语文了!”提到语文,有一些现象让我们很困惑:为什么一至六岁的儿童的语言学习、语言发展,速度惊人,效率惊人,每个孩子都是语言发展的天才?而为什么同样是六年时间,孩子进了小学,正式有了语文这样一门课程,很多孩子却“口也拙了,眼也呆了,心也迷蒙了?孩子们说:“参加各种语文考试,书上的内容,老师讲的内容,根本不考,感觉像撞大运一样。语文嘛,学与不学都差不多。”我们的语文教育,究竟给学生留下了什么?语文教师,究竟应该有怎样的教育理念?怎样让孩子学好语文?学语文有没有诀窍,有没有规律可循?
  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枪剑戟;语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
  书海无边,何处是岸?勤奋是舟,规律做桨;方法得当,顺利抵港!
  规律在手。语文何愁
  专家学者总结出了十条规律,这里简要介绍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三条。
  知而好,好而乐
  观千剑,操千曲
  课内法,课外路
  知而好,好而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上面说到的某中学,读名著,每一段要概括段意,阅读太功利,要求太死板,殊不知,这样做,是在人为地扼杀读书的兴趣,败坏孩子学语文的胃口。语文教师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像呵护清晨草叶上的露珠一样。语文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要留住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好胃口。
  让孩子喜欢阅读,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老师,喜欢语文,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就是喜欢!有了对语文的喜欢,一切都好办!
  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语文不全是老师“教”出来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大量阅读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
  苏霍姆林斯基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一个不爱阅读的人,其精神必然贫乏与无聊。一个忽视经典阅读、只以庸俗娱乐教导下一代的民族必将与一流渐行渐远。
  课内法,课外路
  要想学好语文,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仅靠课堂40分钟,仅靠薄薄的几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功夫在诗外”,“语文能力的形成,课堂内只有30%的功劳,而70%是得益于课外的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我们应该把一篇篇教材作为引子,把学生引入母语文化、人类文化的长河中;围绕课文,为学生建立三环、四环线,为他们准备精致的文化点心,让他们得到广博的文化浸染,引导他们漫步于人类文化的长廊中,徜徉在广阔的文化海洋里,用丰富多样的文化经典,全面滋养学生的心灵。
  
  二、确定目标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认为要遵循规律办事,遵循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将是南辕北辙。这个规律,就是语文学习本身的规律,孩子学习语文的规律。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传递知识,更要培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大量地、持久地、高品位地阅读,养成“爱读乐写善表达”的品质,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运用。这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要想将这些理念真正落实到语文老师每一天的具体教学中,就必须把它作为学校教研的一个课题来切磋,让全体语文老师一起来共同思考,一起来攻坚克难。
  
  三、推进策略
  
  1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组织全校语文老师聆听孙双金、薛瑞萍、韩兴娥关于语文教育、课外阅读指导的精彩讲座,更新全体老师的观念。
  2 梳理目标,明确读什么。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3岁之前是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在这个阶段把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东西教给孩子。(1)国学经典。选取相对浅显、易懂的篇章。传承延续民族文化,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造就圣人君子气质。(2)诗歌经典。“不学诗,无以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教学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中外诗歌为辅。(3)儿童文学经典。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色彩,充满情趣和童心。
  3 年段定位。在新课标对低年段课外阅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策略。(1)提前识字、大量识字、在阅读中识字,鼓励孩子通过各种途径大量识字。(2)培养课外阅读基本素养:喜欢阅读,为有阅读机会而高兴;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乐于交流,和他人共享阅读的喜悦和成果。(3)顺应学生兴趣,提出学习要求,做到四乐:乐于听,乐于读,乐于讲,乐于演。
  (中、高年段课外阅读目标定位省略)
  我们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来了解孩子们爱读的书目,发动全体语文老师,花了两个学期,从中精心筛选,认真把关,为孩子们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身心特点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书目。梳理出了6个年级12个学期的师生共读书目和学生必读书目;针对必读书目,每学期都进行专项检测。
  4 课型研究,形成序列。课外阅读是一门深刻的学问。我们认为真正高效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果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家长、老师不闻不问,这样的读书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语文组还致力于课外阅读课型的研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班阅读现状,我们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抽m一节,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1)读物推荐课。(2)读书方法指导课。(3)读后讲述课。(4)读书笔记辅导课。(5)交流评论课。
  5 亲子阅读,家校互动推进。两个学期中,我们前后一共给家长写了10封信。
  由读书活动最初的发动到读书方法的指导,由发现问题的及时沟通到获得成果的汇报,家校互动,努力赢得家长对学生阅读的支持。我们建议家长为孩子设置独立的书房、书架,购买好书,和孩子一起共读一本书,共享阅读时光,让孩子远离低俗、粗劣的书籍,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
  6 策划活动,搭建多种展示平台。我们想方设法搭建各种平台,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得到锻炼和展示。班级、校级、区级讲故事比赛、美文诵读赛、课本剧表演赛、演讲比赛等,个个参与,层层展开。我们拉长过程,为的是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并得到锻炼,每年的四、五月份,我们把这些活动固定下来,形成制度,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
  我们还利用学校的广播,按照年级、班级,每天一个班级轮流,每天至少10人能在全校广播里朗读,这样的展示,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和促动啊!
  7 中小衔接,平稳过渡。每学年都会安排与初中语文老师的联合教研活动。有时是“同题异构”,有时是各自建构。
  让小学老师们对中学语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有所了解,在把握好年段目标的前提下主动地、有意识地、尽早地做好教材对接、学生能力对接的平稳过渡。
  8 创设情境,社团引领。小记者——每学期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小记者采风活动4次以上。采风活动给全校小记者提供了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在老师带领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观察生活,感悟人生,在一次次活动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找到了自信,更得到了锻炼,提升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文学社——创办了觅渡教育集团文学期刊《觅渡》(低中高版),为学生文章发表提供了平台,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继而激发了他们对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帮助学生发展自身能力的同时,也成为我校语文学科品牌建设的重要阵地。知名作家秦文君、曹文轩等先后进校同讲学,涌现了一大批写作爱好者和多位校园小作家。

经典润泽生命  好书陪伴成长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