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98

[ 吴艳红 文选 ]   

浅谈学生写作素质的培养

◇ 吴艳红

  作文是语文的重头戏。“文革”之前,中考和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主要是一篇作文,语文知识占很小的比重。目前的作文教学仍是语文教学考核的主要目标。作文能力是人的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落实到作文教学中,是我们当前必须着重探讨的课题。
  一、作文训练的基本原则。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想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文学家,这是不现实的;但在中学阶段为学生打好作文基础,则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脚踏实地,按规律办事。
  首先是实用性原则。学生作文是有一定功利性的,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作文的功用,兴趣也就少了许多,所以首先要满足学生学有所得的需要,考试的时候能够迅速构思和成文,其次学了要有实用价值,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流畅、恰当、得体地与同学、朋友、亲戚进行联系等。
  其次是肯定性原则。人总是渴望成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阶梯,只要达到这个阶梯,就可以奖励,一个精辟词、一个精警句、一段美妙的文字都可以成为表扬的理由.如宣读、张贴、推荐发表等。
  第三是发展性原则。教师面对的是人,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不能用一个模子来教育学生。要鼓励张扬个性,使文章的特性能反映作者的个性。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今天的教育资源,开发学生明天的潜能。
  二、写作先从模仿始。人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都是在模仿。小学生写字,要先临帖;学画,要先仿影。写作文同样要先模仿范文。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和阅渎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吕叔湘先生对这一点说得更形象:“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些话,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座右铭。
  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在强调“多读”是“写好”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参悟课文,模仿写法。写作规则要真正融人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的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谈收获、找规律,总结归纳方法,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的规律比较具体实在,而且印象深刻,在写作中可以运用,并通过老师的批改来验证自己实践的正确性。
  其次,多次修改,总结得失。写作中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在写作训练中,加强学生的修改能力的培养有助干写作能力的提高。修改错误虽然不是直接模仿吸收人家的长处,但批评别人的错误就表明自己的认识已经提高,可以看成是一种反向模仿。
  第三,鉴赏美文,敢于比试。让学生在写作前欣赏一篇类似的范文.目的是吸取范文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长处,激起学生“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鼓励学生“班门弄斧”,敢于向名家名篇挑战,至于成篇,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照抄。
  三、精心设计,培养写作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写作实践的主体是写作者自己,写作教授的指导职能归根结底只是辅助和督促学生主动地进行写作实践,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口对口地传”。
  首先.强化阅读迁移。写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就是指作文者要有日积月累的阅读功夫和潜移默化的写作功夫。必须强化阅读意识,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获得大量的阅读积累,“让作品直接教学生”。总之,通过阅读,学生揣摩和理解各类文体的文法和章法,积累运用语言的感性经验和理论,使得他们能够在写作实践中去大胆模仿并潜移默化地应用。
  其次,少讲精讲多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普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也就是说,客观上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与值得写到文章中的可用生活资源形成巨大的反差。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的引导工作。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引导。要为学生设计出贴近生活、干预生活的具体行为,并长期坚持这样做,使他们的生活触觉日益敏锐起来。要让他们在有效而明确的“行为方式”中去感悟生活特质,获取写作素材,积累感情资源。
  第三,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评判一篇好的文章?叶圣陶先生提出“通”与“好”的标准:“怎样才能使文章好呢?……我只想提出两点……这两点是‘诚实’和‘精密’。”“‘诚实’就是有什么写什么,或者是内心怎么想怎么感,笔下就怎么写。‘精密’则是文字里要有由写作者深至地发现出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从叶老的话看,“精密”其实是“诚实”的高一层次的要求。著名翻译家傅雷则提出“信、达、雅”的要求。信,就是真,也就是叶老所说的“诚实”;达就是通顺,话要写得通;雅就是要好,要讲点语法、修辞、逻辑,也就是叶老所说的“精密”。
  针对一篇作文的命题,要启发学生排除大家都可能想到的素材,大胆地独辟蹊径,不落巢臼地进行开拓和创新。眼睛不要总盯着别人已用滥的材料.如雨中老师来家中给自己补课,同学之间由于一点小误会而闹矛盾然后又和好,等等。当然这些材料不是不能用,即使用,提炼主题的角度也要有所创新,写出新意来。
  另外,题材新还指有时代感,新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材料,要鼓励学生写作时善于选取这些材料,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好文章。
  结构巧妙即文章的情节结构要起伏跌宕,波澜横生,忌讳平铺直叙,古人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作文是“戴着镣铐的跳舞”(何永康语),要出奇制胜,写出自己的亮点,让评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因此,怎样开头、结尾,如何过渡、照应,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均需精心安排。文章是写出来的,改出来的,但更重要的是想出来的。韩愈主张“行成于思”;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仅仅练笔,实为训练脑筋,使其就某一事物平心思之,思之即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由作文启迪精思之途。”因而,突破思维定势的求异思维就更为重要了,它能锻炼学生写出一纸新颖,写出一纸巧妙,写出一纸风格。

浅谈学生写作素质的培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