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没有良好的阅读基础,单靠作文课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的确,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范例,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结合重点训练项目,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点拨、指导,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的养料,使学生学有榜样。
一、有效利用潜在空白,想象补白
“补白”即学生对“空白”的再创造。想象补白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调控语言的能力,是对学生创造思维的一种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阅读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或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阅读中学习到的写作技法,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所写对象。
例如,《桂花雨》一文第5自然段在描写摇桂花时是这样写的:“……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在这里,存有潜在的空白可补,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对这段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片段描写。要求如下:(1)把摇桂花的情景写具体;(2)重点描写桂花飘落的情景;(3)想象并刻画母亲和孩子们的神情、动作。
这样的片段练习,形式小、活、巧,它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唤醒了他们沉睡的创造潜能。长此以往,必然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真切领悟诗词内涵,创编改写
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古诗词中的名篇佳作也为学生自由的想象提供了凭借。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古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场面,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词人的情感,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这些古诗词改写成别有情趣的现代文。
《游子吟》这看似平淡的一首小诗,包含了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关怀及孩子对母亲无比的思念。学习了这首诗以后,学生完全被诗人所描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浓浓亲情所感染,被诗人所刻画的“临行密密缝”的细节所感动。在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的瞬间,我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并要求想象出当时的情景,特别是母子之间的对话,把所要表达的感情具体地写出来。
诗歌极富语言美、形式美和韵律美,对于学生丰富语言、提高语文水平大有益处,让学生结合学习情境,改写、创编诗歌,不失为小练笔的一种有效训练形式。
三、巧妙借鉴精彩之处,迁移创新
选人小语教材中的文章,许多都是名家名篇,这些课文体现了作家多样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风格。如果教师能合理地对其进行迁移利用,准确地讲解,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强化片段教学,将有助于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例如,《恐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作者运用列举、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为小读者介绍了恐龙的形体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全文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教学这篇课文,在学生领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之后,可以进行迁移训练。首先,让学生自己补充一些搜集的有关恐龙的资料。其次,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不同种类恐龙的图片。之后,出示一些随文练笔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如:(1)为常州中华恐龙馆写一段关于恐龙的解说词;(2)以某一种类的恐龙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3)以“恐龙灭绝之谜”为题写一篇短文。
这样的练习既积累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充分运用列举、打比方等写作方法的能力,实现了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同步发展。
四、尝试转换人物角色,以写悟法
《爱如茉莉》一文是一篇文笔优美、情感细腻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之后,我想,如果以儿子的眼光和心情来写,又会有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呢?于是,根据课文,我设计了以下小练笔:(1)请选择“我”、妈妈、爸爸中的一个人写一写当时的想法。要求重点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体现出人物的情感。(2)运用角色体验的方式——“你就是护士,当你看到这情景时,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来写篇读后感。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抓住作者描写人物语言和心理的方法,在延伸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会迁移运用。同时,在写的过程中,对人物进行换位思考,深入理解一家人相互关怀的细腻情感,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
总之,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扎实地开展训练,让小练笔真正地做出大文章。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对于小练笔,教师不能拔高要求,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并且练笔之后要及时反馈和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