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01

[ 尹开锋 文选 ]   

我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见解

◇ 尹开锋

  古人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阅读可充饥,可御寒,可交友,可抒情,几近生命之全部。阅读能让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能让我们的人生旅途充满快乐。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人们都在竭力真诚地推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下面,笔者想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的见解。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原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倾向于了解这个事物,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先决因素。
  阅读兴趣的激发,关键在施教艺术。教师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的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笔者在教《白杨礼赞》一文结尾时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两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激起思维的波澜,必然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教育学家刘国正所描述的“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的境界。学生不但激发了阅读兴趣和思维活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对书籍产生了深深的“情结”,为下一步提高阅读层次打牢基础。
  
  二、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过程。它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于对课文的“理解”,最后达到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因而从学生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到“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方面来说,则是指导学生从“泛渎”到“精读”再到“研读”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让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就是指导学生“泛读”。要对文章深入理解,还必须指导学生“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以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精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迁移知识的目的,这就是“研读”的方法。
  在《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部分:1 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2 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段——受先生教益;3 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再通过“精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即本文是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感悟先生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线索,笔者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文字,并回答如下问题:1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2 作者为何要写“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这件事?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起了什么作用?最后通过“研读”,再让学生运用围绕中心人物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来写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
  
  三、想象式阅读教学
  
  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想象式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人或摇头晃脑,或念念有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骛八极的吟咏状态,进而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细嚼慢咽地品味原始文本,才能更好地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在此,笔者结合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到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凄美图画。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初始阶段。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藤想象(枯),树想象(老),马想象(瘦),道想象(古)……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水盈眶,神伤肠断,与作者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就是“原象”。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造性想象阶段,景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怆,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原象”添枝加叶,充实丰满,补充与此相关的画面,即由白描的“原象”上升到工笔的“新象”。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底蕴感悟不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新象”。从品物境到品情境再到品意境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再造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最后,笔者指导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经过创造性想象产生的“新象”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通过想与写糅合在一起从而落到实处。

我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见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