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笔者所在地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素、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寓教于乐,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得到熏陶,从而提高修养。
一、因文释道。情感教育
现行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有哪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待我们师生共同学习呢?笔者归纳为四种:
(一)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外国作者的文章也有表现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我们要紧扣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在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概念化教学,它以典型的形象、感人的事迹和优美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如《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精确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局面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亲情与爱心教育
关注学生对亲情、爱心的体验,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令人感动、富有特色的一笔。我们的初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并不缺乏亲人的关爱,而是缺乏对亲人关爱的体察和感恩,因此,有必要对当代初中学生加强亲情教育和爱心教育。这套教材专门设置了一个以人间“亲情”为主题的单元,让当代中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来感悟家庭亲情的真挚与可贵。如《金色花》写的是孩子用淘气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深情依恋;《纸船》抒写了远离母亲怀抱的女儿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学生品读这样的作品,自然会体味亲情的温馨。特别是课文《散步》,文中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与家人共赏此文,说自己的家更加和睦了。
(四)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优越,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但无形中也有可能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使学生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课文意在引导学生乐观地面对挫折。《错过》一文又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把握机会。
二、本真自然。寓教于乐
如何有效进行上述情感教育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笔者以为本真自然,寓教于乐,能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
(一)本真自然
曾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一枚绣迹斑斑的古铜币,农民以为把古钱币上的绣迹去掉会更值钱,于是就把那枚古钱币打磨得平整光滑,结果这枚价值昂贵的古币变成了不值钱的铜板。农民哪里知道古钱币的价值正体现在它那锈迹斑斑的“真实”上,失去了这份真,古钱便不值钱。
古钱币的故事启发我们去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失真”现象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叶澜就曾说过:“教学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就植根于生活;而生活给我们的命题是真实。所以,笔者认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根本也是真实,即本真。
如何做到本真自然呢?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反复思考,准确地把握文章流露的情感。充分调动他们内心世界里的“亲情情绪”,拉近学生和文章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融入其中;再就是找准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或人物,或情节,或语言,或感人的片段。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会让他们深切感悟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中心,也更容易让他们联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而真正达到文章与读者的共鸣。最后,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采取口头表述或文字表达的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畅所欲言。如果心中体会有不吐不快之感,那么这便是学生抒真情、写实感的良机了。“学”和“用”、“理论”和“实际”、“课堂”和“生活”就达到了一个较为完美的统一。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再刻板生硬,而切实地体现了文章的实用价值。
《散步》讲述的亲情在生活当中是很常见的,朱自清的《背影》等则是撼人心魄的经典作品,这类文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文章诠释了生活的本真,渗透到心灵深处很容易就得到读者感情的回馈。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从课文中体验生活的本味,生发对人生、对社会等问题的思索,从而树立远大而崇高的人生目标。
(二)以情激情
在教学语言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以情激情”的美学效应,从而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教师的授课语言除努力达到准确、简洁、流畅、生动、形象的要求,使其具有科学性之外,还应特别在情感上下功夫。要尽量丢掉那些僵硬死板的文句、那些单调而无节奏的语调、那些冷冰冰、毫无感情色彩的词语,选择那些最能表达感情的音节语调和词句来渲染感情。为此,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音量、音速艺术。教学语言的音量应有大小强弱、轻重缓急的变化。一般说来,突出重点内容,或达到教学高潮时,应提高音量;非重点内容,则用“和风吹拂”式的中音讲授,音速一般以中速为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控制语言节奏,有时急促高亢,有时轻柔和缓,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凝重深沉……调节好语言的节奏与情感的变化,会使课堂教学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时而如大江波澜,气势恢弘;时而如潺潺山泉,柔静恬美。它不仅使教的内容,而且使教的过程也都焕发出审美的魅力。
二是停顿艺术。教学语言还要有适合的
停顿。在教学环节的转换处、关键处,或一个问题讲完时,应略加停顿。这样,教师可得到间歇,学生也能得到回味、想象、思考的机会,并使教学语言焕发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意味。
三是语感艺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设计教学语言的语体风格,教学内容不同,语体风格也要有所变化。根据教学的需要,交替使用感情炽热的抒情语体、生动形象的叙述语体、严谨有力的论辩语体和准确具体的说明语体,对表达感情、诱发美感、启迪思维,都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没有激情的语文课只是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没有激情语言的语文课只是说教,就不能从“动情”到“传情”。只有有了激情,有了激情语言,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以唱激情
都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蕴含着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具有最强烈的感染力。新课标的教材中有一部分文章就是由歌词改写或摘录的,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放声歌唱,能有效地激发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唱中学,在学中唱,动静结合.学习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06年笔者执教镇江市骨干教师视频展示课《呵,我的中国心》时.就通过反复领唱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使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得以升华;执教《散步》一文时,通过播放《感恩的心》《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歌曲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于不知不觉之中接受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笔者以为,凡是适合歌唱的文本,教师应尽可能进行歌唱,让我们的语文课多些音乐。
当然,寓教于乐的手段远不止上述所列,如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充当小老师,分角色朗读,等等。
总之,老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随着老师的引导激动、活跃起来,让学生自己“跳”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学习气氛定然是不受欢迎的。
[参考文献]
1 卢爱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