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57

[ 王成 文选 ]   

由“你给我说说”想到的

◇ 王成

  近日听了一位青年教师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课堂伊始,老师让学生说说对夏天的印象。请学生发言时,一句“你来给我说说”传入我的耳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学生的发言到底是给谁听的?一句“你来给我说说”,言下之意是说给老师听的,在这样的暗示下,孩子们将不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想必老师也没有进行真正的倾听,在学生发言完后,只“嗯”了一声,便又匆匆喊下一个学生“你来给我说说”。倾听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尊重。学生的发言首先是给自己听的,那是自我表达的需要;其次是给别的孩子听的,以期产生共鸣的快乐;最后才是给老师听的,以获得鼓励与引导。
  突然,一声“做给我看看”打断了我的思考。原来,读到“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这句时,老师让学生做动作理解“穿梭”的意思。看到不少学生并没有像老师那样合起双手,在胸前摆来摆去,老师有点着急,提高了声音,指着一个男孩子说:“你站起来,做给我看看。”孩子站起来,简单演示了一下,老师评价:“做得不错,我们一起来做一做。”那个男孩子坐在倒数第二排,其在表演动作的时候,其余的孩子都是看着前面发号施令并同步做着动作的老师,他真的是只做给老师看看的。
  课后,我翻看了一下该教师的教案,教学目标的第三条是这样表述的:“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大家都知道,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但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有时却看不出这一点,如上述这条教学目标就颠倒了行为主体,“激发学生……”这样的表述,可以看出主体是教师,把教师摆在了教学的支配地位。而教学成功与否,教学效益的高低,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并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尽管有时作为主体的学生没有出现,但是必须是隐含着的。这里显然本末倒置了。
  说是给老师听的,做是给老师看的,教案中教学目标所表述的行为主体是老师,许多老师对此似乎已司空见惯。不仅如此,我发现甚至连学生犯的错误也成了老师的了,如:“这作业怎么写成这样,给我订正。”课间徜徉于教学楼的走廊,还会听到这样的声音:“给我好好想一想,这事你做得对不对。”……
  能说老师们心中没有学生吗?不,看看他们那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就知道老师们对孩子太关心了。能说老师们不知道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吗?不,新课改进行10年了,老师们当然知道,他们只是担心孩子沦为“差生”,想先把孩子扶上马。这些老师大都责任心强,勤劳肯干,可是他们忽视了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忘记了“娘勤儿女懒”的古训。创新型人才似乎离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远,兴许有人认为这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本身就是一个遥远的话题。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指出:“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我们的教育往往是一个把天才变成蠢才的过程。”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从小学开始就为老师学,到初中高中是为了升学学,到大学是为了工作学,到工作以后,为什么学呢?学习如此功利,久而久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丧失殆尽。
  儿童生来就是世界的探索者与发现者,是天生的学习者。是什么让他们不想提问了,不再思考了,不愿学习了?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吧,给足他们时间,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感悟、创造。

由“你给我说说”想到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