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卅旧寸写下的一首满怀革命豪情的诗篇。面对再游橘子洲时眼前的秋景,想到即将前往广州开展轰轰烈烈的伟大革命运动,作者内心豪情万丈,眼前秋景的凄清、萧条便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处处显灵动,处处显生机。上阕中诗人写到眼前所见美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所有美景尽显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其中“翔”字颇值玩味。而课文注释“翔”字意为“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笔者认为“翔”做如下解释更为合理:“当时正值秋高气爽,晴空万里,蓝天白云,天空朵朵白云安详游走,加之前文诗人所说‘漫江碧透’是诗人近看之景——‘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于是在诗人眼前便展现了一幅水天一色、云映水中的绝美图景,仿佛江水就是天空,此时鱼儿游于朵朵白云映射下的江中,犹如一只鸟儿穿行于自云朵朵、湛蓝湛蓝的空中。”这种解释更能表现出鱼儿自由、欢快、闲适白的情态,既合情合理又极大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学生宜理解,又兴趣盎然,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