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这篇课文里有几个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你能找到吗?
生:胆战心惊、提心吊胆、敬仰和赞颂。
师:为什么会“胆战心惊”呢?“提心吊胆”又是因为什么呢?又是因为什么而“敬仰和赞颂”?让我们走进课文之中,通过具体的语句,去弄明白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点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这三组关键词语,也就抓住了全文的脉搏。令教学目标更加简明,教学内容更加简约,也许,这就是“简单语文”]
与黄河对話——感受黄河之险带来的“胆战心惊”
师:黄河,见过吗?让我们一起跟随录像去领略一下黄河的雄姿。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边看边想:脑海里不由得会冒出哪些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播放黄河波涛汹涌、气势恢宏的录像)
生:汹涌澎湃。
生:虽然很壮观,但是也让人心惊肉跳。
生:波浪滔滔,水流湍急。
师:课文中有很多描写黄河的词语、句子,请快读课文,然后画下来。
(交流后.出示归纳的词、句子:1 汹涌的激流湍急的黄河险恶的风浪滚滚的黄河波浪滔滔的黄水惊涛骇浪2 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师:自由读一读,你能否边读边想象出黄河的画面?能否让听的人感觉到胆战心惊?
(指名朗读,组织互相评议)
师:老师将文字配上画面,全班齐读,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感受到黄河的雄姿,也能体验到那份胆战心惊!
[点评:倡导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并不意味着拒绝音像的合理使用。其实,处理得好,音像也能让语文味更为浓郁。让学生看黄河波涛汹涌、气势恢弘的录像,从而感受黄河之险带来的胆战心惊。接着学生读相关词句,便将文本语言与录像中的一个个镜头链接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像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能“看”到那让人胆战心惊的黄河。通过“看录像,想词句——读课文,画词句——读词句,悟其神”这样三个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与黄河对話,从而感受黄河之险带来的“胆战心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词句,脑中便会将文本语言与录像中的一个个镜头链接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像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能“看”到那让人胆战心惊的黄河。同时,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语言]
与羊皮筏子对話——感受黄河之险、筏小人多带来的“提心吊胆”
师:同学们,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提心吊胆?
生:我想应该是紧张的时候吧。
生:特别害怕的时候。
生:担心的时候。有一次我的语文测验很不理想,回家便将试卷藏了起来,生怕父母发现,那种感觉就是提心吊胆。
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好方法。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第2-5自然段,当读到让你提心吊胆的词语、句子甚至—个标点时,就用小圆圈标出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理解,一两句話就行。
(出示1: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师:有让你的心提到嗓子眼的词语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生:“吞没”这个词语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竟然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行驶,太让人担心和害怕了!
生:“浮”这个字也让我有这样的感觉,轻飘飘的,随时都可能被吞没,太可怕了。
师:理解得相当到位,相信你一定能通过朗读让我们一起感受到你的那份理解。
(出示2: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
师:横线上可以填一个什么词语?
生:填“竞然”,作者实在不敢想象。
生:填“居然”,太出乎作者的意料了,在这样危险的羊皮筏子上怎么会有人呢?
(出示3: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师:不仅有人,而且还有很多人。标点符号会说話,同学们用心读一读每一个标点符号,你能感受到它们在说些什么話吗?
生:这个省略号,我感觉是作者在倒抽一口气,这里面有作者的惊讶。
生:从一到六,我能想象到作者每数一个数,心中的紧张与害怕就越来越强烈。
生:我从这个感叹号中,也读出了作者的提心吊胆。
师:是呀,提心吊胆。作者用这样的语句来表达,将我们带进了那种紧张的气氛之中,很有现场的感觉。同学们,再去读一读,感受感受。
[点评:教学生学语文,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之中,拥抱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通过阅读咀嚼,在语言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乘风破浪,获取精神养料。精彩的词语、关键的语句,甚至一个“会说話的标点”,都是指引学生咀嚼、感悟、品味的抓手。纵观这一环节的教学,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正是在指导学生静心涵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与“行驶在湍急的黄河之上的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深入对話,从而在心底激荡起“提心吊胆”之波涛]
与艄公对話——感受由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引发的“敬仰、赞颂”
(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后,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值得敬仰和赞颂)
师:这句話,与原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个“更”字。
师:比较一下这两句話,这个“更”字,可以去掉吗?
生:不能去掉,这是作者在见到湍急的黄河、载着六个人的羊皮筏子之后的赞美。
生:不能去掉,有了这个“更”字,能突出作者的敬仰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
师:艄公怎么值得敬仰和赞颂了呢?
生:因为艄公的镇定从容、机敏勇敢。
生:因为艄公技艺高超。
师:乘客们谈笑风生,这份惬意,是谁给的?这个“更”能去掉吗?请大家画出直接描写艄公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师:三个普通的句子,三个不寻常的动作,再认真读一读,你一定能读懂艄公这个人。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一个又一个画面之中:
1 (教师引读)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天还有些寒意,羊皮筏子刚行驶不久,突然,一阵狂风卷着巨浪迎面袭来,我不禁提心吊胆——(生接着读)
2 (教师引读)羊皮筏子行驶到了黄河中央,这里水势复杂,呀,一个好大的漩涡,我不禁提心吊胆——(生接着读)
3 (教师引读)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能见度越来越低,波峰浪谷再次袭来,我不禁提心吊胆——(生接着读)
师:这样一个浑身是胆、充满智慧的艄公,值得敬仰和赞颂吗?这个“更”字能去掉吗?不能!你该怎么读——
生(接着读):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
师:这样一个面对险恶风浪依然镇静而又机敏的艄公,值得敬仰和赞颂吗?这个“更”字能去掉吗?不能!你该怎么读——
生(接着读):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
[点评:这一回合,紧紧扣住一个“更”字,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与艄公对話:运用逆向思维,巧妙去掉“更”字,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感受乘客的镇静与勇气,目的是深刻领悟艄公的镇静与勇气,走进艄公内心,同时也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或抓重点词语,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或多方面的事实举例,引领学生反复感悟同一个答案。层层递进中,将学生的情感之澜推向高潮;步步加深中,一次又一次地拨动学生的心弦,艄公“镇静、机敏、勇敢、智慧”的形象在学生的脑中越来越清晰,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真切。在文本细读中,陆老师敏锐捕捉到了“更”字所表达的意义、意味、意韵。在这样一个立体的教学过程中,既玩味了语言文字,又体悟了文本的主旨,回到了文本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