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目标]
1 正确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二泉映月的景美、乐美。
2 紧扣阿炳长大后听出的泉声,理解、品味、叙述阿炳坎坷生活的关键词句,体会阿炳与厄运抗争、热爱音乐、向往光明的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分步导读引领,整体感知文意
1 板题读题,认读词语
师:请同学们抬起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二泉映月)(生:齐读课题)
2 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能读准这些词语吗?请看屏幕——
葱茏 泯灭 搀扶 升腾跌宕
萦绕 倔强 倾诉 势不可当
呐喊积淀恬静享有盛誉
(生三人分行认读词语)
师:读得声音响亮、富有节奏。但“倔强”一词中的“倔”的读音,这里不读“jue”,而读“jue”。它是一个多音字,记住读“joe”的音,就只有“倔强”这一个词。(生认读“倔强”两遍)
(生齐读词语一遍)
3 扣题设问,以读促答
师:(指着板书的课题)二泉映月既是一处美丽的风景(板书:景),又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板书:乐)。美在哪呢?(板书:美?)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1)齐读第1自然段。
师:先读第1自然段,一起读。(生朗读第1自然段)
师:二泉的水多清澈呀!(点击课件)
生:(认读)一泓清泉。
师:惠山多美呀!(点击课件)
生:(认读)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师:读出树木的青翠、茂盛,读出泉水的清澈。(生读出词语描写的号象)
师:多美的景色呀!再读。(生读出景色的优美)
(2)导读第2自然段
师: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他们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呀?一起接读——(生接读完第2自然段。)
师:他们看到(点击课件)水面——(生:月光如银),听到泉声——(生:流水淙淙)
师:读出月光的明,泉声的美。(先男生读,再女生读,最后齐读)
师:从师父的话语和小阿炳的表现中,我们知道小阿炳还听不懂泉声。
(3)导读第3自然段。
师: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是怎样生活的呢?(生接读,读完第3自然段)
师:阿炳的生活怎样?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生:阿炳生活困难。
生:阿炳生活穷困。
生:阿炳生活不幸。
师:这时候的阿炳能听懂泉声吗?
(4)导读第4自然段
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接读——(生接读,读完第4自然段)
师:中秋夜:你看(点击课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生齐读)。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美景?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抬头看,天上有一轮——(生答“明月”),低头看,二泉中有一轮——(生答“明月”)。一轮圆月倒映在池水中,就像沉在水里的一块光滑圆润的美玉。大家睁开眼,是哪一个词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生:“静影沉璧”。
师:你看到的月亮是怎样的?从哪一个字你能看出月亮像一块美玉?
生:圆圆的、金黄金黄。我想从“璧”字可以看出来,因为“璧”字的下面部分是“玉”。
师:完全正确。“璧”的意思是“玉”,一块白玉。请读出“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意境。(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读得轻柔,读出了画面)
师:小时候,阿炳听泉听不懂,此时他听懂了泉声吗?从哪儿看出来?
生:阿炳听懂了泉声。从“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看出来的。
(5)导读第5自然段
师:阿炳听着,听着,心颤抖起来,触景生情,要用二胡表达自己的心声。只见他——,一起接读——(生接读,读到“……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师:起初,琴声——,女同学接读——(女生接读。读到“……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男声接读——(男生接读,读到“……无限向往。”)
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什么?一起接读——(生接读,读完本自然段)
师:多美的旋律!多美的曲子呀!
(6)导读第6自然段
师: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一起接读——(生接读)(通读课文后,让学生感知景美、乐美)
二、感受景美乐美,概括主要内容
1 感受景美乐美
师:(点击课件)老师读左边的词语,大家读右边的词语。
一泓清泉
缓缓流淌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茫茫月夜
月光如银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生齐读词串。读出了感觉,读出了画面)
师:乐曲的旋律,起初——(生:委婉连绵),后来——(生:升腾跌宕),最后——(生: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师:“委婉连绵”的旋律有如山泉蜿蜒而来,缓缓流淌——(生: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的旋律好似涌起的巨浪拍打着礁石骤然间又落下荡漾开去——(生:升腾跌宕)
师:乐曲在舒缓恬静中起伏激荡,读出这美妙的旋律——(生: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2 概括主要内容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了二泉映月的景美、乐美。那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合起书,不看课文,完成填空。(出示课件)请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课文主要写了阿炳小时候听不懂_____,长大后,双目________,生活________,听懂了________,创作了《________》的故事。
(生自说,同桌互说)
师:现在进行全班交流。我请5名同学发言。(生能正确地概括出内容)
师:谁能将这么长的一段话浓缩成一句简洁的话。
生:阿炳长大后,经历了生活的坎坷,才创作了《二泉映月》。
生:阿炳听懂了泉声,创作出《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生: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故事。
生:阿炳触景生情创作了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把一篇800多字的课文读成了一句话,做到“把书读薄了”。了不起呀!
三、品读重点难点,理解体会情感
1 感知阿炳的人生变化
师:为什么阿炳小时候听不懂泉声,长大后却能听到那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首先,请用两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第2、第3、第4三个自然段,思考两次听泉相隔多长时间,阿炳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默读、思考。师巡视、提醒学生在书中做上记号)
师:时间到!两次听泉相隔多长时间?
生:十多年。
生:十多年以后。
生:第一次听泉,阿炳还小。第二次昕泉:阿炳已经长大了。两次听泉相隔了十多年。
师:是的。第二次听泉,已是十多年以后。十多年的时光,对于快乐幸福的人来说是短暂的,但对于生活不幸的人来说,却是漫长的、难熬的。十多年以后,阿炳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阿炳的师父早已离开了人世。
师:失去了亲人。
生:阿炳双目失明了。
师:成了一个盲人,一个瞎子。
生:阿炳的生活穷困了。
生:阿炳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
师:生活艰辛。
师:阿炳这些人生经历其实在课文的第3自然段进行了集中的叙述。
2 感受阿炳经历坎坷
师:阿炳有着怎样的坎坷经历呢?现在,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思考哪些词语最能表现阿炳的人生不幸。画出来!
师:(出示课件)请大家看屏幕,老师从第3自然段中找到了这三个词语——“离开人世、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你们是不是也找到了?没有找到的,现在赶紧找到圈出来。
(1)感悟“离开人世”
师:读到“离开人世”一词,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师父去世了,阿炳会很可怜,阿炳会难过。
师:失去亲人,怎能不伤心?
生:师父去世,阿炳就没有亲人陪伴。
师:孤身一人,无依无靠。
生:没有了师傅,阿炳的生活会怎么样呢?
师:如何生活?这是阿炳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他会痛苦,他悲痛欲绝。
生:师父不在了,阿炳没有了亲人,他也就没有了温暖、幸福、快乐。
师:将与凄冷、痛苦、伤心相伴。同学们的体会全面、准确、深刻,读出了阿炳的孤独无依、悲苦相随、生活艰难。
(2)理解“双目失明”
师:阿炳双目失明,他的眼前永远是两个字——(生答:黑暗)。黑暗,黑暗,无边无际的黑暗,无穷无尽的黑暗。他看不见(出示描写“二泉映月”景美的词串)——一泓清泉、缓缓流淌,他看不见——(生读: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他看不见——(生读:茫茫月夜、月光如银),他再也看不见——(生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阿炳遭受亲人离去、双目失明的双重打击,贫病交加。要是你遭受了这样的不幸,遭遇这样的厄运,你会怎样?
生:我会难过、伤心。
生:我会痛苦、绝望。
生: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生:我要大声责问,这是为什么呀?
师:责问苍天为什么这样折磨我。会痛苦、会恐惧、会绝望。
(3)品味“卖艺度日”
师:是呀!无依无靠、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生活的呢?(点击课件)
生:(齐读)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阿炳靠什么生活?读出关键词。
生:卖艺度日。
师:卖艺度日,是什么意思?
生:靠拉琴、卖唱、玩杂耍等挣钱勉强维持生活。
师:你见过街头卖艺的情景吗?(生介绍在街头卖艺的见闻)
师:他们坐在街头,冒着严寒,顶着烈日,从早到晚,风吹日晒,忍饥挨饿,遭人白眼,无人在乎、无人在意,生活艰辛。
师:阿炳无依无靠,双日失明,卖艺度日,这就是他人生的——两个字,是什么?
生:坎坷。
师:这就是他的——四个字,这就叫——
生:饱经风霜。
(4)朗读重点句
师:引读——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无依无靠,只能——
生:他整天戴着墨镜,……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师:经历坎坷的阿炳.坚强地面对着生活——
生:他整天戴着墨镜,……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师:坎坷之中,重压之下,阿炳坚强不屈,靠的是什么呀?
生:他整天戴着墨镜,……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阿炳热爱音乐(板书:热爱)、向往幸福(板书:向往)的精神品质。阿炳有着一颗与厄运抗争的心。(板书:抗争)
四、练习想象写话。表达真情实感
师:又是一个中秋夜,人生坎坷,饱经风霜的阿炳,再次来到二泉,聆听着淙淙的流水声。伴着泉声,阿炳一(出示课件)
生:(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遭受厄运、生活艰辛的阿炳,独坐二泉池畔,倾听淙淙的流水,陷入了沉思。他会想到小时候跟随师父的美好时光……他会想到双目失明,孤身一人后的苦、悲、痛、恨……他会想到整天卖艺度日的一幕幕……他会想到许多许多……想到这些,他的内心无法平静下来。
师:(播放:《二泉映月》主旋律)让我们走进阿炳的内心,拿起笔来,用两三句话叙述此刻的阿炳会想到的一件往事或一幕情景。(生想
_象写话)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此刻的阿炳想到了什么?
生:阿炳想到小时候常常跟随师父来到惠山,看那惠山上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的美景。中秋节的夜晚,来到二泉赏月,水面月光如银,他们静静地倾听着淙淙的流水。
师:美好的童年,美丽的惠山,现在只能成为阿炳心中的回忆!接着交流。
生:阿炳会想到,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寒风阵阵,下着大雨。破旧的房屋里,只有阿炳一个人躺在床上。他又冷又饿,怎么也睡不着。朦朦胧胧中,他看到了师父,不禁大声喊起来:“师父,师父!”哪里有师父呀?原来只是一个梦。这个夜晚,只有伤心、悲痛与他相伴。
师:从你的描写中,我看到了一个忍饥挨饿的阿炳!一个伤心悲痛的阿炳!谁还要说?
生:阿炳想到了大雪纷飞的时候,他走在街道上卖艺度日,一步一滑,不知摔了多少跟头。还想到了在骄阳似火的夏天,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拉着胡琴,走街串巷。
师:这就是生活艰辛的阿炳,这就是坚强面对厄运的阿炳。
4 感悟泉声即心声
师:此刻的阿炳,独坐二泉池畔,想起曾经与师父同游惠山、共赏明月的美景。如今,明月依旧在,清泉仍然流,可亲人面,无处寻。聆听着泉声,阿炳——
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此刻的阿炳,独坐二泉池畔,想到了自己双目失明,孤身一人,常常忍饥挨饿,伤心哭泣。聆听着泉声,阿炳——
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此刻的阿炳,独坐二泉池畔,回忆卖艺度日的艰辛,虽饱经风霜,但始终坚强不屈。聆听着泉声,阿炳——
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此时的泉声,就是阿炳的心声。
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在重压之下,坎坷之中,有一颗倔强的心!(指着板书)让我们记住阿炳。记住阿炳与厄运(生:抗争)、热爱(生:音乐)、向往(生:幸福)的精神。
四、承上照应整体,启下总结全课
阿炳听着泉声,情不自禁地创作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从这首曲子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与厄运抗争、热爱音乐、向往幸福的情怀吗?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景
乐
美
抗争
热爱向往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主要写了阿炳两次听泉的事情,第一次幼年时听不懂泉声,第二次是长大后,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听懂了泉声——泉声.就是阿炳的心声。于是他触景生情,创作出不朽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琴声就是阿炳的心声。这篇叙事性的课文,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把二泉映月的美景与《二泉映月》的美乐相融。美景散落在课文的字里行间,美乐通过对旋律的介绍和对乐曲意蕴的丰富想象,借助文字再现出来。本课时的教学,本着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的理念,制订了两个学习目标,一是在导读中,做到正确认读课文、感知文意、抓住主要内容。二是在阅读中,品味叙述阿炳坎坷人生的关键词句,通过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进而理解、体会阿炳与厄运抗争、热爱音乐、向往光明的精神。教学本课,难点是为什么阿炳在小时候听不懂泉声,长大后却能够从泉声中听出那么多的声音?重点是聆听乐曲,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这首乐曲表达的意蕴。本节课主要围绕“为什么阿炳在小时候听不懂泉声,长大后却能够从泉声中听出那么多的声音”这一难点,让学生默读课文第2、第3、第4三个自然段,圈画出阿炳经历坎坷的关键词句,通过感悟、理解、交流,学生领悟到泉声就是阿炳的心声,体会到阿炳面对人生的不幸,始终坚强不屈,与厄运抗争、热爱音乐、向往幸福的精神品质。
课堂上,突出了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与感悟。教学的第一环节,紧扣“二泉映月既是美景,又是美乐”这一重点,通过导读,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意的过程中,我把描写二泉映月美景、美乐的优美词语相机予以出示、理解、感受,指导学生读出了感觉,读出了画面。如“读出泉水的清澈——一泓清泉”“读出月光的明亮——月光如银”“读出泉声的动听——流水淙淙”,想象“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美景,师生互读描写泉水、月光的词串,读出了画面。教学的第三环节,在品味语言、理解文意、体会情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表现阿炳坎坷经历的关键词、句,通过感悟、理解、品味、朗读,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感悟“离开人世”一词,学生较全面、准确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与理解:阿炳失去师父后孤独无依、悲苦相随、生活艰难等。再如品味“卖艺度日”一词,通过从字面意思的理解到生活见闻的介绍,从老师对街头卖艺人生活的描述到学生对阿炳卖艺度日情景的想象,有层次地进行理解、感悟,学生读出了阿炳的生活艰辛。重视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朗读,读出理解,读出情感。如在感受阿炳的坎坷经历后,师生一唱三叹地共读重点句:“他整天戴着墨镜,……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这些教学环节的开展,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词句,留下了鲜活的画面,留下了真切的感受,留下了生动的语言。
课堂上突出了形象的再现与情感的体验。教学中,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通过想象,通过描述,通过朗读,感受二泉映月的美景,感受阿炳的坎坷经历,走进阿炳的内心。如引导学生理解“双目失明”一词,借助形象而具体化的教学过程,老师先动情叙述——双目失明的阿炳.眼前只有黑暗,黑暗,无边无际的黑暗,无穷无尽的黑暗,然后引导学生说出阿炳再也看不到二泉映月的具体美景——茫茫月夜、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一泓清泉、缓缓流淌等,接着将心比心,体会阿炳的痛苦、伤心、绝望、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再如“想象写话,走进阿炳的内心”这一学习环节的安排,先由老师进行描述,打开学生的思路,然后伴随《二泉映月》的旋律,学生开始想象、写话,最后在交流中老师进行评点、提升。学生通过想象,看到了阿炳无依无靠、卖艺度日、贫病交加的具体形象,感受到阿炳的苦与痛、悲与恨、抗争、热爱、向往等。最后,在老师一唱三叹的引读中,学生读出泉声就是阿炳的心声,体会到阿炳在重压之下、坎坷之中,有一颗倔强的心!上述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使学生走进了阿炳的内心,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
[执教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蒋乔小学]
[专家点评]
包昌升(著名特级教师、镇江市高资中心小学校长)点评: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深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特色鲜明,景与乐相融,通过想象、借助文字写出乐曲的意蕴。阿炳因为有了坎坷的人生经历,更因为面对厄运,始终坚强不屈,热爱音乐、向往幸福,所以才能够触景生情,创作出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泉声就是阿炳的心声。琴声就是阿炳人生坎坷的倾诉,就是阿炳与厄运抗争、热爱音乐、向往幸福的情怀。为什么阿炳小时候听不懂泉声,长大后却能从泉声中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声音?这是理解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品味阿炳坎坷人生的词句,理解意思,体会情感,突破了难点。实现了语言、情感、思维的统一。
教师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是一种理解,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朗读更是一种重要的积累——语感的积累,把文本规范的语言,通过口、耳、眼、脑等多种器官参与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中,抓住关键词,丰富文本的画面,利用激情导语,反复引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文中描写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学生课堂活跃。活动丰富。课堂上有朗读与默读,有概括与表达,有想象与写话,学生有实践语文的机会,有真实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倾听、理解中及时准确地应对、点拨学生的发言、朗读、写话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