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
1 通过品读课文,体会尊重生命、构建和谐的主题思想。
2 通过品读细节,学会用简洁传神的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曾经,我们的家园青山绵延,碧水荡漾;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边导入,边展示图片)而今,我们的家园却遭受着怎样的劫难?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看完视频.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表达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呢?
生1:痛心、伤心
生2:震撼、憎恶
生3:痛心疾首
生4:愤愤不平
师:让地球母亲不再流泪,我们能做些什么?让我们从杜卫东的《明天不封阳台》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从文中画出作者围绕“封不封阳台”想法发生改变的3句话,分别概括原因。
生5:明天要封阳台(第1段)——明天还封阳台吗(第7段)——明天先不封阳台(第13段)。
师:变化原因?
生6:要封阳台是为了阻隔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第7自然段中语句)
生7:其中封不封阳台关系到鸽子有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第7自然段中)
生8:先不封阳台是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第13自然段中)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师:齐读三个“为了……”,你能从文中找m描写“我”的“那片恬淡和谐思绪”的优美片段吗?
生9:第9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读这一片段)
师:在美丽的大草原里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10:草原、天空、羊群、白云、歌声。
师:你能各用一个词修饰这些景物,体现它们的美吗?
生11:“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天空”“雄浑的歌声”“洁白的羊群”“浮动的白云”等。
生12:“广袤的草原”“碧蓝的天空”“粗犷的歌声”“奔跑的羊群”“美丽的白云”等。
师:面对如此优美的草原风光,作者和笔友有着怎样的心情?
生13:惊喜、激动。
师: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来的?
生14:主要通过语言“我回来了”来表达。
生15:还通过动作描写“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下,耳朵贴近地面”来表达。
师:最能体现惊喜、激动心情的是哪一句?
生16:“我回来了!”
(所有男生示范朗读)
师:你怎么理解“我回来了”?
生17:因为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师:这里的故乡是什么?
生18:精神家园。
师:让我们分角色朗读。感受这种情感:请女生用柔美的声音读描写内容,男生用最奔放的情感喊出“我回来了”。
(生激情朗读)
师(小结):是啊,“我”就是在全身心地和大地母亲的亲近中找到了自己失落的精神家园。
在美丽的大草原中重温了亲近自然的美好,作者好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能和生灵和谐相处,你能从文中找到这段文字吗?
生19:第10自然段中的语言。
(请一女生朗读片段)
师:蛙声一片.鸽飞晴空,珍禽漫步,蜻蜒翩飞,好美的图景。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本段文字,作者认为我们怎样才能拥有这种美好?
生20:“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
师:我们看看文中的儿子是怎样对待一只鸽子的?请找出文中儿子对待鸽子态度的语言进行赏析。
生21:第3段:“10岁的儿子弯下腰……”——儿子的极度惊喜。
生22:第5、6段:“明天还封……”——儿子的一种忧虑。
生23:第11段:“不知什么时候……”——儿子对鸽子的精心呵护。
师:鸽子对我们的态度又怎样呢?找出文中描写鸽子对人类态度的语句赏析。
生24:第一处细节中的“蜷缩”和“惊恐”。
师:你怎么理解“蜷缩”和“惊恐”?
生24:“蜷缩”“惊恐”都表现出对人类的害怕、畏惧。
生25:“蜷缩”还因为它受伤,又在孵蛋,是一种母性使然。
生26:第二处细节中的鸽子“紧紧”“盯”着,“目光中充满爱怜”。
“紧紧”“盯”着,是它保持着对人的提防和戒备,“重新安静下来”是它因我们的友好态度而产生了一点信赖,“目光中充满爱怜”写出了它的弱小、可怜,渴望得到人类的关爱和呵护。
生27(小结):两处细节都是通过鸽子的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它复杂的感情变化,它对人类产生了一点信赖和需要关爱的渴望,说明它和人类的关系在渐渐走近。
师:儿子对鸽子给予了精心的关爱和呵护,为鸽子做窝找食,想象此时的鸽子会有什么改变。
请同学们观察画面,发挥想象,描绘鸽子的神态、动作和心理。
(要求:以6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2分钟,每组推选4人采用接力的形式各说一句话,组成一个小片段)
(两小组的学生展示,学生自发鼓掌)
师:(点评)细节描写要到位,人与自然相亲相爱的主题要突出。
师:(读)看,那伏在蛋上的灰鸽,瞪圆黑亮的眼睛,仔细地打量四周。试探着向孩子走近几步,又倏地跳开,确信他没有恶意,才踩着碎步过来。她用毛茸茸的脖颈,温柔地和孩子的手触碰;尖尖的长喙轻轻地啄食玉米粒.怕自己不小心弄疼孩子的手;渴了呷上几口清水。“咕咕,咕咕,”水足食饱的鸽子,舒展双翅,向着蓝天奏起欢快和谐的歌!
生28:(点评)抓住灰鸽的神态、动作、声音进行细描,有声有色,并运用想象,虚实相生,妙趣横生。
师:你认为作者的这种理想能实现吗?
生29:能,从文中儿子对鸽子的关爱,看到了希望。
生30:比较难,现在社会中很多人都在残酷地杀戮动物。
师:(小结)儿子代表着未来一代,儿子对鸽子的喜爱和呵护,其实是作者对未来寄予了无限的希望;鸽子是自然的使者,鸽子对人类的亲近和信赖,其实是自然对我们人类的倾诉和呼唤。我们相信,有人类的关爱,有生灵的信赖,假以时日,作者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是的,在现实生活中,人类仍在对生灵肆意地践踏,这种践踏遭到的必是自然无情的惩罚,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吗?
生31:第12段中语句。(一男生朗读片段,同学们找出应该重读的字词)
师:读“呐喊”和“哭诉”时语气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生32:“呐喊”表现了大自然内心的愤怒,“哭诉”则表现出大自然面对人类践踏的一种无奈、无助。
生33:朗读时,“呐喊”语调要高,“哭诉”要低,最好拖长音。
(生示范朗读)
师:请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语句(跳出触目惊心的图片)。面对自然的“呐喊”和“哭诉”,我们除了亲近自然、珍爱自然外,还该用怎样的心去面对自然呢?请你也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
生34:敬重自然。
生35:同情自然。
生36:感恩自然。
师:当大自然愤怒了.呐喊了,我们还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37:害怕、畏惧、愧疚、后悔,并下定决心改正过去的错误等。
师:让地球母亲不再流泪,我们能做些什么?同学们现在有答案了吗?
师(小结):用我们的双手,呵护每个生灵,亲近自然,珍爱自然,感恩自然,敬畏自然,尊重一切生命,构建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这是作者给我们的答案,也是我们的选择。(板书)
四、拓展创作,锦上添花
师:读完此文,老师感同身受,选取了文中的一些图景,创作了一首《和谐之歌》,希望和同学们一起重拾那些遗失的记忆,感受和谐的美好。(师范读)
和谐之歌(师创)
和谐
是白云深处,
羊群的家园;
是芳草萋萋地,
流动的牧羊人的歌声;
是蒙古包里,
升起的缕缕炊烟。
和谐
是静谧夏夜,
丰年里的蛙声一片;
是小荷初绽.
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
是熙攘人流.
鸽子闲庭漫步的悠然。
和谐
是悠悠土路.
老酒般深厚绵长的记忆;
是苍翠的远山,
碧水护田.
那沉甸甸的稻穗啊,
映照着老农舒心的笑颜。
(学生自发鼓掌)
五、听歌赏画,余音绕梁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那只天使灰鸽在吟唱:人类啊,和自然牵手吧!打开心中的阳台,尊重生命,善待生灵,就能让你们的后辈们时时与大地亲吻,与蓝天相拥,听鸟语,闻花香,构建一个我们共有的和谐天堂。
(播放视频《天堂》)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明天不封阳台》是苏教版八年级的语文课文,是我参赛姜堰市、泰州市优质课评比指定的授课篇目。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是我校语文教学的宗旨,秉承这一宗旨,我设计了“课前预习一整体感知一合作探究一质疑评价一展示才智一自主检测”的阅读教学流程,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朗读,淡化教师讲析;重视主体性的首创,淡化主导性的牵引;重视人文熏陶,避免空洞说教;引导学生“读出疑问…‘读出美感”“读出深度”“读出新意”。一节课下来,学生始终兴趣盎然、激情满怀地参与各个教学环节,尤其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所有评委和听课老师惊叹不已,授课超出了预期效果。本节课,我的最大收获是:教者握好手中的指挥棒,把表演的舞台最大限度地让给学生,就能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感悟。最深的感受是:每节课都要精心打磨,让每个学生领略语文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