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1)、六(1),门门功课倒数第一。”这是六(1)班家长和学生人人都会说的顺口溜。在接班之前就听说六(1)班是有名的差班,特别是他们班有个小胖子在班级中能呼风唤雨,这个人就是晨。据了解,这个孩子的父母老来得子,十分溺爱他,只要他想要的家里一定会满足。在学校,只要是他吱一声,班里的孩子对他是百依百顺,典型的一个“小霸王”。于是,我明白,要想让六(1)变,首先得让晨变。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以点带面,这个策略在我的脑海中逐步酝酿实施。
一
预备铃响了,我早已站到了教室的门口,课堂里却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四十几个孩子就像是在集贸市场,有的急急忙忙地往教室里冲,有的大声嚷嚷,有的吃着辣条,辣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有的在争吵着什么……
上课铃响了,这时候只有少部分同学没有安静下来,他们放低声音依旧在吵,在抢东西,还有几个在晨的煽动下争着、抢着打小报告:
生1:老师,他抢我的笔……
生2:老师,他打我……
生3:老师,他……
……
面对此情此景,我面带笑容地走上讲台,静静地注视着每一个孩子,眼睛从每个孩子的身上扫过。然后,将眼光停留在晨的身上,最后,一声不响地站在那儿。孩子们被我的沉默镇住。也许他们已经适应了此时老师对他们的大吼大叫,而对突如其来的沉默竞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讨论:为什么没批评?特意让晨回答了这个问题。
生1:老师想给我们留下好印象……
生2:老师性格好……
生3:老师是在朝好孩子笑……
晨:老师的笑就是批评……
听了孩子们的回答后,我停了停,然后说:“老师看到了我们班孩子发言都很积极踊跃这一优点,感到非常高兴,至于老师刚才笑容里所表达的其他含义,你们自己下课后慢慢体会。”接着,我把我的约法三章传到每个孩子的耳朵里。特别在说到一些关键词时,我总会用余光瞄向晨。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来引发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用眼神来表达交流的欲望和热情。此时,我是一位既严厉又可亲的老师。以后的课堂中虽然有时也会有蚊子般嗡嗡的声音,但是再也看不见原来集贸市场似的热闹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个人。我从点滴做起,规范学生。我坚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孩子们会逐步形成好的习惯的。
二
转眼半学期过去了,此时我已经成为六(1)班的一份子了。晨和我俨然已经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了。可是一次偶然的聊天让我觉得这个孩子还缺少点什么——没有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下课铃响了,晨马上拿着饮料到我面前,说:“老师,今天我请客,给。”我看了看他手里的可乐,好奇地问:“没看见你出教室,哪来的饮料?”晨一脸的自豪,说:“这点小事不用我亲自去,是我给钱让小刚买的,我吃什么只需要准备好钱就可以了。”(小刚的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他住在身体残疾的姑姑家。平时几乎没有零花钱,所以天天就帮晨跑腿)听了晨的话,我心中一阵恐慌,小小年纪怎么就知道享受呢?于是我决定找他的母亲谈一谈。我去他家后,他的母亲含着泪水说,对孩子的教育她已经失去了信心。刚开始的时候只知道溺爱他,现在的晨在家稍有不顺心就打姐姐,骂妈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半学期的教育丝毫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该怎么办呢?倘若任其发展下去,这样的学生很有可能将成为社会的渣滓。我想,自己要尽最大努力,把他拉上正道。
之后,我设法接近他,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我了解到,他的唯我独尊与母亲的教育方法有直接关系,一旦他犯了错,母亲绝对是在第一时间出来袒护他,让他产生了一种优越的心理,一犯错误,“知错但坚决不改”。
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想为班集体做事,可是不被老师重视。我听后心中一喜,轻声问:“什么样的班委最受大家欢迎?如果你是班委会怎样做?”“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好,今天老师就让你做我的课代表,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逐渐地明白做人的道理。
为了让他做一个不图享乐的人。事前,我先和晨的妈妈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孩子的将来,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家长绝对不能包办。晨的妈妈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让他做一些有难度的家务,来体会家长的不易。通过多次与晨妈妈的交流我还了解到,有时晨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此时。我就跟他说:“要有耐心,慢慢来。”有一次我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大家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如果我做不好,就对不起大家了。”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后来,他不仅自己进步,还运用自己的号召力带动了班级里其他学生的转变。
三
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学生之间互相“找优点”。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写出同班同学的优点,然后整理出来,贴到教室的展板上。这个活动,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周围同学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激励。让我吃惊的是,全班有一半的孩子都是写晨的优点。晨当时就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接下来的表现更让大家吃惊:还有一个多月学生们就要小学毕业了,随着学习时间的逐步减少,室外的温度却在不断上升,可我每当走进教室时总能感受到心灵的凉爽。记得有一次自习课。有位老师走过我们班教室门口,发现教室里特别安静,以为我在教室里上课。当她走进教室一看,大吃一惊!晨在领着全班孩子认真地上自习。现在在我们班教室里,你总能看到有位小老师带领着同学们在有板有眼地复习,他就是晨。往日的小霸王一下子变成了老师得力的小助手。不仅帮助老师,晨在平时还带领同学们收集废旧物品,卖掉,然后把积攒的钱捐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或者是在大家学习疲劳的时候为同学们买些冷饮。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每次发冷饮的时候,晨总是最后一个拿。就这样,孩子们在他的影响下都逐渐地学会了谦让。原来你争我抢的现象在六(1)班再也看不见了。一次次语文考试的成绩再也不倒数了,在最后一次考试前,晨还给大家开了动员大会,结果六(1)班孩子的语文成绩百分之九十都是优。
要想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犯错的根源,了解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不是一块毫无瑕疵的碧玉,老师的眼睛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要想爱学生,必须相信学生,只要我们信任学生,给他留下余地,使他有时间去判断自己言行的正误,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就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总之,后进的学生需要老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帮助。我们要利用各种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进步。
通过晨的转变,我陷入了沉思:学生有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做老师的要积极主动地走进孩子心灵。这是每一位家长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虽然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但教育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活动,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这也是一个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