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28

[ 石荣侠 文选 ]   

创设情境 深入阅读

◇ 石荣侠

  对每篇文章的领悟,都有不同的途径方法,有些方法确实很灵,如情境阅读。李吉林老师说:“每篇课文都有一个整体情境,其中包含着一个个的局部情境,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作者自己是在进入了特定情境后,才能写出优美感人的作品。”教师如何巧妙地创设与文本和谐的阅读情境,把学生领进文本的精神家同,共享文化大餐呢?当前,不少教师都在有意识地实践着,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也有不少“新课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对此,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愿提出自己想法。
  
  思考不深,导向不明
  
  这是我校研讨课的一个教学片段:
  《钱学森》(苏教版小语第十一册)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请大家用心阅读课文2-4节,画出描写钱学森语言的句子,边读边想象钱学森是怎样的人。(学生边读边画)
  生1:我认为钱学森很爱国。
  生2:我认为钱学森一心为国。
  生3:我认为钱学森心怀祖国。
  (共有近10位同学发言,课堂气氛较热烈)
  师:大家体会不错,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吧!(学生读书)
  这个片段的教学,教师给了学生自读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体现了“自主学习”给课堂带来的活力。但在这节课里,教师放弃了主导责任,使得课堂如一盆水被打翻,流到哪儿是哪儿,学生学到哪儿是哪儿。面对这位曾感动中国的伟人,学生为什么只是给贴上爱国的标签?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由一潭死水变成一条流动的小溪呢?教师如何在学生需要时闪亮登场,指点引导呢?带着这些困惑,我请教了我校的特级教师。她说,很多课堂,教师总引导学生不断地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进行枯燥的语言分析。这一片段,就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没有跳出语言技巧的圈子,仅仅成为一种静态的语言辨析,所以结论总是单薄而肤浅的。如果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言语的敏感和精神意识的唤醒上,放在“我若有所悟”上,就会是另一番情景。 笔者后来重新设计《钱学森》的教学过程,几个重点环节是这样处理的:针对重点段(2--4自然段)这样引导:“同学们,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是内心的声音,是内心情感的表达,请你用心读2--4自然段,找出钱学森说的话,结合上文,想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一定能读出他内心的声音和情感。”(学生自主品读,作批注,或由钱学森的语言想到了一些成语,或用关联词组织语言)接下来的交流,学生们思如泉涌:赤胆忠心、碧血丹心、忧国忧民、一心为国……这些恰如其分的成语联翩而出,我心里一阵惊喜。又进一步启发:“刚才,我们读出的是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再用心默读第四自然段的语言,看看你还能不能对他深入地了解。”看着学生冥思苦想的表情,我想无论读到哪个层面,只要用心读书就足够了。一会儿,一个女孩子说:“老师,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钱学森放弃优越的生活,回到贫穷的祖国,可见他有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此刻,我又启发学生:“第3自然段,没有钱学森的语言,但有两个‘说’的同义词,快找出来。(谈论、倾诉)是啊,身处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们,恰逢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中秋之夜,他们肯定会彻夜不眠,那么,他们彼此会倾诉些什么?谈论些什么?选择一个词,想一想,说一说?”这一下,学生发言更热烈了,有的说对亲人的思念、牵挂;有的说对祖国未来的祝福;有的说他们回国后要做什么……我真切感受到他们已体验到钱学森对祖国具体而真诚的爱!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与之相关的思考还在延续。学生各具灵性的感悟让我明白:课堂本是条小河,河水能否流动要靠教师巧妙启发。感悟就像一眼深藏不露的泉水,要想喷涌挥洒,还得有人开掘;感悟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要想花香四溢,还得有人浇灌。可以说,唯有巧妙创设阅读情境,才能提升感悟,激活教学!

创设情境  深入阅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