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有其重要的教育价值与功用,是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从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各题的赋分情况来看,文言文的分值一直稳定在18—22分,其中翻译题8一10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翻译题的得分情况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提高此类题目的得分呢?下面从近年的高考题人手,来探讨文言文翻译题的复习与答题策略。
首先,要了解高考阅卷评分标准。从山东的阅卷情况来看,近年来文言文翻译题的评分标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直译为基本原则,语句要通顺;二是以重点词语的翻译为主要得分点,要求重点词语的解释要准确,不可遗漏或误译。2009、2010年文言文评分标准对于句中的重点词语格外地关注,如2009年山东卷中“出遇故人,止之食,故人日‘诺”’,译为“吴起出门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故人并让他停下来邀请他一起吃饭,故人说‘好”’,其中“故人”未翻译,要扣去1分;2010年山东卷中“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中的“干”,应译为“拜谒”或“谒见”等,如果译成其他则要扣分。
其次.要重视教材中文言文的复习。文言文考查涉及到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旬式等,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测试题目本身是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考生“课内”学过的,二是考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语境加以推断,将课内积累的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题目。因此,要特别重视课内教材的复习。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2010年全国卷、各省市试题中所考查的实词、虚词、翻译文旬,大多是教材中出现过的或者与教材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如山东卷中的“人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一句中“乞”与必修教材中《张衡传》中“乞骸骨”中的“乞”意义相同;“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中“常不见听信”的被动句式与《史记选读》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徒见欺”均为“见+动词”表被动的形式。再如北京卷中“相属于户”中的“属”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冠盖相属于魏”中的“属”的意义相同。此类例子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比比皆是,不在此多述。考生在复习文言文时,应熟读教材中的文言文,那些文质兼美,包含着较多文言文语法现象的文章、段落、句子要熟背,采用例句记忆的办法来归类梳理文言知识,形成文言文知识网络。
再次,抓准文句中的采分点,突出重点,避免失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让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北师大中国语文与海外文化教育研究中心高考试题课题组)这里的所谓“采分点”应当是指“考纲”“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相关考点,即重点实词(包括常见常用文言词语、多义词、活用的词语、通假字等)、虚词(18个虚词)、特殊句式、固定用法等,这些点要在翻译时重点关注。此外,在翻译时还要关注句式特点,如疑问句、反问句等。2009年山东试卷中“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中的“可无归乎”的反问语气也是重要的采分点。
最后,在进行语句翻译时,要建立几种意识,准确地翻译出句子中重点的词语。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最困难的还是如何结合语境进行合理的猜测、选择、推断,从而准确地翻译出文中重要的词语。在此,建议在复习时应该建立几种意识,运用恰当的方法,来提高推断词语的能力。
1 多角度勾联的意识
一是勾联上下文中的相关提示来推断词义。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上下文的已知信息来推断句中词语的意思。2010全国一卷中“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中“贷”字的意思,可从以下文中“亲吏鬻器玩以偿”即“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可以推知“贷”为“借”的意思;2010年北京卷“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一句,可从上文中“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可以推知“属”应为“连接”或“相连”的意思。因此,在翻译句子(词语)时,要适当地扩大阅读范围,前后勾联,进行推断。
二是联系教材中的相关句子来推求词义。2010年山东卷中“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一句中“师”的用法,可以联系到《师说》中的相关的语句来翻译。关于教材与文言文复习的关系,在上文中已有所提及,在此不再冗叙。
三是借助已有积累中的汉语知识来判断词义。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或来源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或直接摘自古典文学作品,其中一些词语的用法大多与古汉语的用法相同,可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如2010年北京卷中“亲吏鬻器玩以偿”的“鬻”字,可联系成语“卖官鬻爵”来推断,应为“卖”的意思。也可借助汉语造字法来推断词语的意思,如“走之底”,其义跟走路有关,如远、遥、运、巡、还;“左耳旁”,其义跟地势高低不平有关,如险、陷、降、陵、陛、阶、陆、除;“竖心旁”、“心字底”,其义都跟心理活动有关,如怡、愉、惚、忏、想、思;“贝字旁”或“贝字底”则与钱相关,如赎、贷、赝等。
2 文本(文段)的整体意识
可以说翻译题是一种综合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题型,也是考查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考纲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意思是说“翻译”须以“理解”为前提,“理解”是要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句子翻译时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关照句段、文本,准确翻译。2010年广东卷“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一句,联系整个文段,就可以准确地把省略的成分“授予”的宾语“我们”补出来;2010年湖北卷《原弊》是论述性的文段,难度较大,需要大致了解文段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准确地翻译句子。全文的第一句就鲜明地提出观点:“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接下来就朝廷贵兵而轻农的弊端进行论述,强调了重视农业的重要性。结合这个观点,“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中的第二句就不难理解了。
3 语法意识
在翻译句子时,运用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对于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实词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如:2010广东卷“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中的“麾”字根据后文“师”的词义“军队”可以看出是作“师”的谓语,应为动词,从上下文来看,可以推断为“指挥”的意思。如果遇到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在翻译时选做一个简单的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来确定词语的意思。如2010年江苏卷“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从其结构主干来看,是“使吾不……累其心者,抑……也”,整个的句子应译成“让我不……使内心感到劳累,恐怕是……吧”,再把其中的短语“不以富贵贫贱”“妻之助”放入到相应的位置就可以准确地进行翻译了。
总之,文言文翻译题作为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不只要求准确扎实地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还要理解文句的意思,并能够用准确流畅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因此,考生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从理解与表达两方面下功夫,树立勾联意识、语境意识与语法意识,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做到准确地翻译与流畅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