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04

[ 吴淑君 文选 ]   

让“体验”在语文课堂上放射光彩

◇ 吴淑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这是摆在每位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说,“体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几乎分布在各个部分,其中出现最多的词组是“情感体验”。由此可见,课程已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由于体验与素质的形成密切关联,以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为最终归宿的“素质教育”理应关注学生体验这一问题。下面就关注学生体验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直觉性情感体验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小学生活泼好动,情感纯真自然,丰富外显。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感悟中。
  [案例]:课件展示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师:(缓缓介绍)汴州也叫汴梁,北宋的都城,是当时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学生在聆听中渐渐入神)
  师:“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也会的。
  师:“暖风熏得游人醉”,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样子……
  生:我仿佛看到奸相秦桧等人,他们都喝醉了。
  师: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那不绝于耳的琵琶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那个懦弱无能、不思进取的皇帝和大臣们碰杯的声音。
  师:当你们看到、听到这些时,有何感受?
  生:我觉得总有一天,他们所有的人都要灭亡……
  师:我在同学们的话语中听出了各种各样的情感,那么你想怎么来读这首诗?
  生:(声音读得响亮而有力,字字入耳)我想读出对南宋王朝无能的愤恨。
  生:(表情愤怒、读到最后用力地拍打桌面)我想通过我的读让那些统治者清醒过来,不要再沉迷于酒色。
  生:(悲哀地读)我替当时在昏庸皇帝统治下的百姓感到痛心和无奈。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能悟出这一点: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魅力,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对文本真切的体验中获得无穷无尽的感悟,要用文本中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感觉、体验,产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动人的情感世界。”因此,我们构建的以学生体验为主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
  
  二、启发联想,增强想象性情感体验
  
  想象性情感体验是一种自觉意识下的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是在直觉性情感基础上的“迁引”和“上升”。当学生被唤起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教师可以运用品味图文、揣摩心理、角色扮演、移情换位等手段,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现象与脑海中已有的表象联系起来。尤其要重视找到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体验的结合点,让学生把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作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道理,使“理”通过“情”融入学生的心灵。
  请看笔者所执教的《小鹰学飞》的片段:
  师:现在我们就是小鹰,请跟着鹰妈妈一起向上飞吧。(师做“飞”的动作,学生也跟着老师一起飞)
  师:现在你们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再用点力。(学生继续用力跟着老鹰飞)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觉得累了,就问老师:“老师,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
  师:现在我可是鹰妈妈,你应该叫我什么?
  生:(马上改口)妈妈,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
  师:飞得只比大山高,还不算会飞。小鹰们,让我们鼓起劲,拼命向上飞,马上要到白云了。(学生的手臂摆得更快、更有力了)你看,大树看不见了,大山变成小黑点了,飞呀,飞呀,越来越高了,你们马上就能成为飞行冠军了!
  (这时,学生已经飞了好一会儿了,看起来有些累了)
  师:(走到一生面前,问)你觉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很累。
  生2:我快没力气了。
  生3:我快喘不过气来了。
  ……
  教师引导学生变换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从“走近文本”继而“走进文本”,最后又“走出文本”,亲历了与文本的多次对话。凭着教师对文本的讲述,学生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再深入角色,此时学生已不再是一旁观者,而是与文本作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通融共鸣。
  又如在教学《将相和》《草船借箭》等历史类的课文时,为引导学生加以体验人物的性格、内心,我常采用读文交流、课外收集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假如你就是其中的某某(曹操)……你会……以此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浪,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身体验的过程中,了解故事背景、人物性格,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三、注重探究,发展读悟性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走“读书自悟,自主探究”的路子,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感悟语言、探究语言、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体验读书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从而形成学习的良陛循环。
  如教学《友谊的航程》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反复渎课文,体会到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深情厚谊,以及爱国华侨对祖国的赞叹之情,再通过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诵读、理解诵读、感情诵读,反复地探究语言。这样,学生体验的情感就来了,仿佛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情不自禁地自动站起来赞叹中美两国的友好情谊,赞叹这真是一次友谊的航程。
  
  四、回归生活,增加实践性情感体验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的重要原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要逐步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必须经过对社会的体验和实践。教材也是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再回归学生的生活。就拿使用地图来说,许多发达国家的小学生对地图的学习、认识和掌握比我国的小学生要早,小学生基本上都知道如何使用地图,地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今天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一张地图在手,走遍世界不愁”,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最基本的技能。可我们国家许多成年人对地图都不会使用,拿到地图不知所措。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社会学科的问题,其实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严重脱离了实际生活,没有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究、去体验。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打开生活的课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以及文章的思想和写作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灯光》一课时,质疑中有学生提出“豫皖苏”一词的意思(这种问题已是老生常谈),其实我早就把相关资料复印给他们,并举行了相关的竞赛,我满以为个个都已经背得滚瓜烂熟,可事与愿违——还是没几人掌握。这次失败引起了我的思考,于是我就换了一种方法,让同学们带上资料,走出教室,来到校门口的国道旁,看看过往汽车的牌照是哪个省的,结果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知道的抢着说,不知道的忙着查资料……几个小时后,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绝大多数省份的简称,还意外地得知了许多省份的相关信息。
  再如教学《信用卡》一课后,学生了解了信用卡的形状和用途后,我就要求学生父母帮自己的孩子办一张信用卡,然后让学生亲自去信用社或银行体验信用卡如何存钱、取钱、挂失等。学生都非常高兴,尝试也非常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教学观念的重大转变。在课堂上让学生获得体验,能真正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是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体验是新理念下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让“体验”在语文课堂上放射光彩!

让“体验”在语文课堂上放射光彩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