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不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也是不行的。如何激起学生读书热情,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情境中,熟练地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世界上大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犹太民族就是一个,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舔,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那种书香社会里,据我了解,至少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一些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着力建设书香社会……
我国孩子的阅读状况又如何呢?据中国非常教育网报道,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中国儿童读物促进会主席海飞表示,我国3.67亿儿童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目前儿童人均拥有图书1.3册,未成年人儿童读物拥有量在全世界排名第68位,是以色列的1/50,日本的1/40,美国的1/30。编者最后点评:中国儿童阅读状况不容乐观,这和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让阅读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任重而道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师引领,形成阅读氛围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不难想象,一个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如果厌烦读书的话,那实在是可悲的。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所以学校必须认真抓好教师的读书和学生的阅读这两件大事,努力让图书馆成为全体学生的“精神乐园”,让阅览室成为全体教师最向往的地方。
为此,我们学校专门配备了教师阅览室,订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报纸杂志,购买了很多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促使教师不断修炼内功。、要求教师每月摘抄教育理论、撰写阅读心得体会,让每位教师真心去学习、领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且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学校电子阅览室更把教师置于广阔的天地,网络上大量的信息,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学习和提高“永无止境”。而教师的读书风气也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爱好读书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你的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当我们每天都用崭新的知识去面对学生时,学生们心里肯定充满对老师们的钦佩和对阅读的向往,那么引领他们阅读就不再困难了。
二、结合课文,延伸课外阅读
课内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知识面毕竟相对狭窄。只有不断地阅读学习,才能获取新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阅读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这种方法要完全和语文课的教学相结合。语文老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放手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1 结合教学,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有些课文是从某篇文章或某首诗中截取的,学完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如学完《燕子》,可以引导学生去读《海燕》;学完《三顾茅庐》,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三国演义》。还有些课文是根据某些文章或作品的内容改编的,学完课文后,也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如学习课文《将相和》,就让学生读《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学习课文《鲁滨孙漂流记》,就让学生读原著《鲁滨孙漂流记》。
2 由点到面,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学习《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寓言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等;学完《普罗米修斯盗火》《开天辟地》等神话故事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国古代神话》等。寓言和神话故事通俗易懂,神奇好玩,学生普遍爱读爱看,不断坚持,知识的累积必然上一个新台阶。
3 阅读教学,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著名教育家卢勤面对许多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而焦急、苦恼时笑着说:“你自己焦急什么呀!孩子他都不焦急。你应该想办法让他焦急才对啊!”学生读书就是要让他自己觉得“我要读”,而不是“为家长、老师读”。如何使他们做到“我要读”?每当有好的语句就要及时告诉他们:这个句子妙在哪里,以后写文章时该怎么运用。说到文章的感情时,要对他们说,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来,是因为他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善于读书。有时还要“故意”为难他们,如让他们写一些应用文,很多学生都不会,但生活中又常用到,学这些学生会特别认真。只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学生自然会觉得学这些东西对自己很有用。这样,他们就来劲了,一来劲他们就会自己去读书,自己在阅读中找出好的语句,自然而然学生就成了阅读的主人。
其实,课外阅读不光要和语文学科紧密联系,还应该与其他学科结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如科学课中学过《蚂蚁》一课,就可以带领学生去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样做,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对这些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此一来他们必然对阅读会产生一种冲动、渴望,如果同学手里、学校的图书馆里有他们感兴趣的读物,好奇心一定会促使他们去好好阅读一番。
三、激发兴趣,学生乐于阅读
只是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书籍,那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做到这一点还需我们巧妙地引导。
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爱听,不要说小孩子,就连成年人也往往经不住故事的诱惑。学生更是这样,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有趣、惊险、奇特、令人感动而又悬念迭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心绪起伏、期待结局之际,教师戛然而止,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后面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这样让学生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力,主动去阅读,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强。
2 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小学生模仿性强,教师就是榜样,教师喜爱读书,知识渊博,必然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室里置一个教师书架,将自己平时阅读的书籍搁置在那里,做出个“样子”让学生看。每天晨读,教师一定要率先朗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产生“磁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十分强劲,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吸引学生爱好读书。